当前版:01版
新春走基层
让汉调更有时代感
    国家级传承人王发芸(右二)指导学生排练汉调二黄传统剧目。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我院是汉调二黄传承、保护、发展的专业院团,组建的汉水文化演艺中心,为平时的汉调二黄戏剧演出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我们还多次承办公益性巡演及各项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月27日,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小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戏剧创作要与时俱进,用更加接地气与具有时代特征的汉调二黄新作赢得观众的青睐。
  汉调二黄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期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等曲调,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汉调二黄也称土二黄、山二黄或二黄戏。因其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称“汉调”,在安康地区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洛、关中等流派,生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西皮用于表现愉快、爽朗的情绪和场面,二黄用于表现悲哀、肃穆的情绪和场面。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和唢呐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尖鼓等乐器。汉调二黄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已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
  自2011年安康汉调二黄振兴工作启动以后,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在汉调二黄传承上每年录制汉调二黄传统本戏一部、折子戏五部。
  袁小龙告诉记者,陕西汉调二黄与各省汉剧同属“皮黄声腔系统”,安康现有陕西汉调二黄各级传承人35名,2020年8月,安康学院经上级批准开设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调二黄传承基地,以高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育的优势,为保护和传承汉调二黄发挥积极作用。
  日前,由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复排的经典传统汉调二黄本戏《龙凤呈祥》首次完成合成彩排,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与广大安康观众见面。“在讲好安康故事、发扬红色革命精神上,我们正在筹划以安康牛蹄岭战役为背景,创作一台红色革命剧目。”袁小龙说。
  据了解,春节期间,汉滨区从2月12日至15日,采取线下录制,线上展演形式,开展汉调二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线上展演。
  展望未来,袁小龙有着自己的规划:“戏曲传承主要靠年轻一代,我们通过走进中小学校园,与青少年有更多的交流互动,培养更多的汉调二黄年轻观众。同时,我们也将做好戏曲人才的安置并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让汉调二黄能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