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陕北民歌:唱出新时代的赞歌
    王向荣(中)及众歌手演唱《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康亮亮 摄

    陕北民歌博物馆内展出的信天游经典作品《赶牲灵》的道具。

    陕北民歌表演所用的三弦等乐器。

    榆林春晚节目录制现场。

  本报记者 何艳艳 文/图
  陕北民歌,一部用老镢头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讲述着黄土高原的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等故事。
  1月17日,记者走访了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在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演奏乐器中,找寻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从歌声中了解陕北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
  歌从陕北来
  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朝中期,盛行于榆林市、延安市,主要有信天游、小调、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
  明朝移民运动使陕北地区人口大量发展,蒙、回、汉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秧歌、道情、榆林小调、民歌等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民间艺术。清朝中期,陕北各县大批男子北上打工贩运,由此产生了大量“走西口”民歌,如《走西口》《赶牲灵》等。
  “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在劳作、过节、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工作人员万胜凯说。
  1935年,随着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陕北民歌迎来了发展时期。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被大众熟知的陕北民歌《东方红》,由佳县农民李有源创作。
  进入新时代,陕北民歌与时俱进,许多具有陕北风情的歌曲应运而生。《榆林美》《爱陕北》成为新编创歌曲的代表,歌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榆林大剧院原创产品《歌从陕北来》实现常态化演出,让观众感受到陕北民歌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为民歌“安家”
  2018年5月23日,位于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和红山东路十字东北角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并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已经成为黄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六大特色版块运用图片文字、视听体验和场景复原等手段,全面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和故事,对陕北民歌的艺术内涵进行空间升华。
  为了提升陕北民歌文化品牌,博物馆以现代文化产业运营为依托,建设范围包括文创产品销售区、书吧咖啡休闲区、餐饮中心、陕北民歌培训中心、陕北民歌体验中心、陕北民歌交流中心、陕北民歌录音制作中心。另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五百人剧场装修兼顾陕北民歌大舞台的功能,可满足各类演出需求。
  “陕北民歌公益教学课每周六上午9时、下午2时30分开始,目前约有200多人,大都是周边各社区居民,也有来自其他县区的民歌爱好者。”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开展民歌公益教学的老师周淋介绍。
  文化创意产业与餐饮、零售行业的发展相结合,让陕北民歌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自开馆至今,陕北民歌博物馆累计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参观团队3105个,参观人次36万人(次),为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繁荣陕北民歌文创事业搭建起了重要平台。
  民歌迎新春
  1月25日正值小年夜,在阖家欢聚的时刻,一场“云上”春晚,让榆林市民在民歌声中迎接新春。
  当晚8时,“歌从陕北来”陕北民歌“云”春晚在陕北大秧歌表演中拉开序幕,十几个节目精彩上演,快手、抖音、视频号、榆林VTV四大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超20万名观众在线观看了本次演出,让人们充分领略到陕北民歌的魅力。
  今年春节,榆林市共有“大红的榆林大红的年”2022年榆林市春晚和“我和我的家乡”2022年榆林市网络春晚两场晚会。节目组启用了一个360度的舞台,打破了舞台的界限,打造出多场景及空间转场变化,给观众移步换景、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在内容上,整台晚会以“大众品位讲好精彩榆林故事,百姓视角盘点幸福社情民生”为总基调,推出民歌、舞蹈、戏曲等15个节目。
  为进一步传承发扬陕北民歌文化,榆林市成功举办了陕北民歌艺术节、陕北民歌大赛、镇北台千人老腰鼓活动和“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收集整理了各类陕北民歌3000余首,编辑出版了《陕北民歌大全》,制作了《永远的信天游——榆林印象》。
  陕北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使民间小调逐步演变成为大众音乐,这是艺术品种的创新发展。陕北民歌进校园、“陕北民歌博物馆杯”音乐比赛……一系列创新性展演形式,让陕北民歌成为活着的艺术,成为一个依然兴盛和正在发展的艺术。陕北民歌终将走出黄土高原,从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歌曲演化为一种充满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形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