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柞水渔鼓:秦岭深处鼓乐悠扬
    乡村晚会上的渔鼓表演。 谢丹 摄

    渔鼓传承。 谢丹 摄

    小学生在学习渔鼓。谢丹 摄

  本报记者 靳天龙
  一直以来,陕西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柞水渔鼓”的说法,渔鼓戏是当地人茶余饭后休闲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11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再度因渔鼓之名将柞水县评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渔鼓一打,简板一击,铜镲一敲,伴随着欢快的唱腔和悠扬的旋律,作为传统民族曲艺的优秀代表之一,柞水渔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柞水人。近日,记者走进柞水县,探访柞水渔鼓的前世今生。
  1 渔鼓的历史溯源
  “渔鼓本是一根竹哎,长在那终南山里头。张老拿斧来砍倒,李老那个拿锯锯两头哎。蔸子做了阴阳板呀,杪子那做棒把镲敲,中间留了二尺六……”
  渔鼓文化在柞水由来已久,据说最早出现于宋代,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和陕西地区,是道情的一个分支。地处秦岭南麓,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的柞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道情。
  渔鼓在历史上又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它既是该艺术表现形式所用的乐器名,又是该艺术的称谓。柞水渔鼓的声腔系统中,古老的渔鼓道情只有单一的道士腔,传唱的很多曲调也与道家文化相关。后期受移民文化影响,柞水渔鼓吸收了大量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多风格、多曲式、多调式的声腔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柞水渔鼓根植于终南山道教文化,取南北之长、扬当地之风,吸纳了大量楚文化的细腻温婉,又兼有北方文化的粗犷豪放,形成了以柞水方言语音为音调基准,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渔鼓主要传统唱腔特点的民间曲艺及歌舞表演形式。
  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占据了文化娱乐的主要市场,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柞水渔鼓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多人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不被年轻人所接受。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柞水县不断加强专业演艺队伍建设,提升渔鼓演艺水平,完善民间渔鼓演艺班社设施,保障经费投入,用政策和机制保障渔鼓保护开发工作良性发展。
  2 渔鼓的文化传承
  柞水县地处偏僻,由于过去信息闭塞、交流不畅,柞水渔鼓并没有留存下书面的曲谱。作为散落在民间的艺术,柞水渔鼓的发展只是靠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师徒传承。
  为了抢救珍贵的民间艺术,2005年3月,柞水县启动了柞水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数渔鼓曲艺只在民间口口相传,要想全部找出,只能挨家挨户去询问,这大大增加了收集工作的难度。“当时柞水渔鼓的表演大多都在一些重大节日里,为了能全面寻找,每逢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我们都要在县上东奔西走。”回忆起那时的辛酸,柞水县文化馆兰栋平感慨地说。
  柞水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采访民间艺人160余人次,陆续整理出352盘有关渔鼓唱腔的录音带,记录渔鼓演唱脚本80余个、渔鼓声腔常用曲调60余首,把柞水渔鼓从濒危线“抢救”了回来。
  “抢救”只能缓解危机,要想全面复兴,更要靠人才。“2006年,柞水县渔鼓办普查出民间渔鼓演艺班社2个,渔鼓老艺人12名。对普查出的渔鼓艺人建档立卡,制定管理制度。同年9月,全县通过举办渔鼓大赛,确认魏绪明等5人为柞水渔鼓代表性传人,命名田邦前等22人为新一代渔鼓传人,并对已命名的渔鼓传人进行管理、指导和培训提高。”兰栋平说。
  近年来,柞水县坚持传承保护与发掘提升相结合,扎实开展渔鼓“五进”工程,柞水渔鼓这一民间艺术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大放异彩,柞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
  3 渔鼓的普及发扬
  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魏巧玲是柞水县凤凰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六班的学生,9岁的她在爷爷的影响下,已经是学校渔鼓表演的优秀演员。
  “我六七岁时渐渐迷上了渔鼓小曲,后来就跟着爷爷开始学习,马上过春节了,我还要跟着爷爷外出参加演出呢。”魏巧玲高兴地说。
  原来魏巧玲的爷爷就是渔鼓传承人魏绪明,今年已经79岁。或许常年与渔鼓歌舞相伴,他显得十分干练,腿脚也很灵活。魏绪明说:“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之年龄也大了,我都推了好几场演出。春节期间渔鼓表演是我们县多年的传统,有机会我会去演出的。”
  柞水县的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晚会上,渔鼓表演成了压轴好戏。兰栋平说:“渔鼓是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扬,春节期间,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晚会,特别是在农村,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也是渔鼓表演。”
  近年来,为发扬渔鼓文化,柞水县积极开展“渔鼓五进”(进景区、进校园、进农家乐、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活动,尤其注重渔鼓进校园,把渔鼓歌舞作为乡土教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和体育课。柞水县文化馆多次在县城的中小学和部分社区举行渔鼓演唱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目前累计举办70余场次,参加培训2000余人。
  同时,柞水县文化馆和柞水县文旅局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渔鼓学唱活动,对已经形成规模的旅游企业,积极引导其开展以渔鼓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完美融合。柞水县剧团更是将渔鼓和剧场结合,不断优化渔鼓表现形式,创作出歌剧《孝义川》等一批优秀作品,让柞水渔鼓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
  在省、市、县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柞水渔鼓也开始走向外面的舞台,随着频繁的演出,柞水渔鼓在国内声名大噪,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熟知和喜爱。柞水渔鼓也成为柞水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