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龙江 龙舞 龙人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改造提升的汉中莲花池公园正式开园了。开园当天,我们安排了龙江舞狮表演,为市民送去了新春祝福和美好祝愿。”1月26日,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原站长、天汉民间艺术协会主席闫克元说,最近接到龙舞表演的订单还不少。
说到龙狮表演,从当初租来的半间土坯房,到拥有健身广场的五栋新楼房;从舞龙技艺面临失传与消亡,到两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从发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村民发展文化产业,这些都凝聚了闫克元的心血。
舞龙舞狮舞出“精神”
20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闫克元当起了民办教师。后来,龙江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时,闫克元被公社抽调到电影放映队。1981年,因工作需要,公社又要从电影队里抽调人员充实到文化站。文化站工资收入不及电影队的三分之一,但作为队长的闫克元还是站了出来。
闫克元刚到文化站时,仅有半间租来的土坯房,没有经费,文化活动办不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闫克元办过照相馆、录像厅,开过溜冰场、歌舞厅,拿创收挣来的钱补贴文化站建设。但是,这些维持文化站运行还是稍显不足。
2003年,汉中当地一家企业邀请龙江文化站龙舞队进行庆典演出,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接过主办方送上的1000元辛苦费后,闫克元认为,龙舞文化可以走向市场:“祖上留传下来的龙舞绝活不能丢了。”
龙江龙舞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最早是龙江当地群众祈雨求水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节日庆典。当地人用柳条和竹篾编水龙,用稻草扎草龙,用长板凳扎板凳龙。他们光着膀子舞龙舞狮,练就了一手绝活。但是受历史原因影响,舞龙舞狮文化传统在龙江濒临消失。
思路一变天地宽,一个以“文化站牵头、企业冠名、农民参与”组建起的经营性文化团体——飞龙艺术团成立了,找准了市场定位的龙江文化站一下子翻了身。飞龙艺术团拥有了彩龙、草龙、板凳龙、挝杆龙等4大类12个品种,并涌现出以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闫克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朱江明为代表的民间艺人,以《中华舞龙人》为品牌的特色群众文化节目。
“舞龙舞狮团队一般由单数组成,9人,13人,最多表演可达37人。在舞龙舞狮时,需要团队协作,如果一个人偷懒,就会影响整体效果。”闫克元说,与其说是舞龙舞狮,还不如说是舞“精神”。
龙江,因褒河古称黑龙江而得名,盛唐号称“天下第一驿”。汉江、褒河在此交汇融合、奔流不息,孕育出宽厚包容、勤劳纯朴、坚韧不拔、拼搏向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龙江精神。
让民俗文化更贴近生活
龙江文化站修建了6次,搬了9次家。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乡镇文化站评估一级文化站”等荣誉称号。闫克元个人获得的各级荣誉和奖励120余项,并被武汉大学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聘请为特约研究员。
文化站占地4120平方米,新建有民间艺术研究室、龙舞道具实物陈列室、非遗文化长廊和龙江社区博物馆。现在,文化站拥有固定资产800余万元,藏书3.6万余册,是集融文化、体育、科普培训、民俗展览、文物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
龙江龙舞文化进校园、进商场、进新区,已展演325场(次),录制“非遗传承人朱江明制作草龙技艺”视频,将《龙江龙舞》《龙江草龙》编撰为校本教材,列为《幼儿趣味市级课题》,并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制作不同规格、形态各异的龙舞道具,让龙江民俗文化更贴近群众生活。
天汉民间艺术协会与20余家企业、文化传媒公司(集团)签订了演出协议,量身打造了龙舞、狮舞、汉风鼓乐、清明祭祀、龙游花海等精品节目和“文旅大融合·非遗进景区”等特色活动,实现了“景区旺人气、公司增收益、民俗广传播”的良好效应。
汉台区龙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吉庆说,在非遗传承方面,办事处每年拨付经费5万元,用于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先后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10万元,用于龙舞道具制作技艺传授,并将龙舞文化发展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
舞龙舞狮年均演出130余场,创收50余万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与“汉风大年·云上新年”活动,为民俗文化依托短视频、线上平台推广创新积累了经验。2022年“汉风年·老家过”迎新春舞龙舞狮文化活动录制完成。
2015年闫克元退休,他的女儿闫红从龙江街道办事处调到文化站接任站长,传承其父亲酷爱的文化事业。
虽然已经67岁了,可闫克元退而不休,每天还是在文化站忙里忙外。临近春节,他手机响个不停,到处接洽文艺庆典订单,受疫情影响,他推掉了不少表演。“我还要挖掘龙江的文化历史,让更多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闫克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