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秦岭深处有人家

  贺军荣

  一次旅游,我们到秦岭参观红色景点,无意中发现一座藏在大山深处的老宅。
  我们刚走到老宅跟前,两只小狗就叫起来。听到狗叫声,有老人走出老宅,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详细介绍上山参观路线,还邀请我们到老宅喝喝水、歇歇脚。
  这座房屋建于20世纪50年代,四周群山莽莽,树木葱葱。老人和她的大儿子在此居住。虽然儿子智力有缺陷,但老人尽心尽力地照顾,母子俩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
  老宅的前面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平整小院。院落里除了一堆整齐摆放在墙角的柴火外,还拴着两只小狗。老宅周围稍有风吹草动,小狗就叫个不停,给主人示警。院落下面是一块坡地,老人自己开垦后,种上了玉米、土豆、南瓜、向日葵等农作物。
  站在院子里,四周松林郁郁苍苍,向日葵灿烂盛放,玉米长有一人多高,宽展的叶子随风摆动;路边垂柳依依,小桥横溪,泉水潺潺……在青山绿水的环绕和陪衬下,老人、老宅、小狗相依相伴,犹如世外桃源。
  老宅是土木结构,因为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破烂不堪。走进老宅,一张方桌、一条方柜、几个小木凳以及地上的一堆土豆,就是客厅的全部。客厅两边有4间房子,其中两间是老人和儿子居住,另外两间是厨房和杂物间。
  听老人讲,她是17岁那年从山那边的村子嫁到这里的,是丈夫和迎亲队伍翻山越岭,沿着崎岖的山路把她娶过来的。当年,没有丰厚的彩礼,没有浩荡的车队,但回忆起丈夫牵着她的手一路走来的情景,老人的脸上是满满的幸福。
  如今,老宅周围四栋房子的主人,或进城买房定居,或搬到山下集中安置点,唯有老人在老宅一住就是六十七年。
  老人刚到这里时,老宅周围和半山腰都是村民伐木开垦出来的耕地。如今,随着多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数十年前栽种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山间小道也早已被茂密的丛林所覆盖。老人说,再也找不到她年轻时往返娘家、穿梭田间地头的踪迹了。
  在老宅里,老人先后生育了五儿一女。不幸的是,二十年前,丈夫和女儿都因病去世了。家里给丈夫和女儿治病,还有处理后事,不但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债。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除了二儿子留在老宅照顾老人和哥哥外,其他三个儿子纷纷远走他乡,打工谋生。后来,有的做了上门女婿,有的在外成家,虽然都没做出多大成就,但总算走出了大山。
  前几年,随着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落实,二儿子搬到了山下,办起了农家乐,生活有奔头了。二儿子多次邀请母亲下山与他们一起生活,可老人都拒绝了。除了对老宅怀有深厚感情外,还有一个原因,老人担心带着大儿子,给二儿子家增添累赘。
  老人每天除了给大儿子洗衣做饭外,还要耕种院落下面的那块菜地。虽然生活清贫,但老人很乐观。
  看到老人一大把年纪自食其力,同行的朋友深受触动,有的开车10多公里到山下的商店,为老人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有的提上水桶到小溪边,给老人把水缸装满……
  老人告诉我们,曾经有一名游客在老宅歇脚时,得知她没有点火做饭的打火机,专门开车下山去帮她买。老人要掏钱付款时,游客却婉言谢绝了。为了表示感谢,老人将自己种的土豆、大葱、玉米等蔬菜硬是塞到游客手中。虽然,老人不知道游客的名字,但每每说起帮助她的人,心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有道是,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温暖就在哪里。老宅虽然破旧,但它留给老人的是珍贵的记忆。它不仅承载着老人一家无比难忘的岁月,还珍藏着儿孙无法割舍、梦魂牵绕的挂念。
  只要母亲在,儿女们的家就在;只要老宅在,儿女们的根就在。老人守护的不单单是老宅,更是一种情愫,一份记忆,一种幸福。
  走在弯弯的山路上,回头远望,站在院落的老人、矗立在半山腰的老宅以及回荡在山谷的小狗的欢叫声,这一切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变化,在儿女们的心中,母亲永远是最美最亲的,老宅永远是值得回忆值得珍藏的……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