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把簸箕寄乡愁
辛恒卫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老家,看到以前用过的簸箕躲在棉花套、老水瓢、旧书的后面,旁边是我母亲佝偻着的身影。
这簸箕的身子骨还好,行列均匀,不歪不斜,线绳依旧结实。如果需要,它还可以继续工作好多年,只是它脸色灰一块、黑一块、黄一块,好像和人一样长了老年斑。簸箕看上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洗脸了,似乎额头、唇边还沾着些豆毛、米糠。我端起它,就感觉端起了一座沉甸甸的老粮仓。我把它放在地上,想拿块湿布给它擦擦身子,踌躇了一会儿,又放弃了这个念头。
“这个簸箕多少年了?”我问母亲。
“有六十多年了,那时还没有你呢。”
我着实吃了一惊,心里十分感叹,更多的是自责和感激。这个陈旧的簸箕,这个见证过我出生的簸箕,这个伴随着我成长的簸箕,我竟然不知道它的年龄,我可是吃着它簸的粮食长大的。
家乡镇安程家川有稻田,产的大米比小麦、大豆多,簸米是母亲每天要做的事。每天中午做饭前,母亲都要舀两碗米,倒进簸箕里,翻来覆去簸几下。母亲在院子里簸,米糠、碎米随着大米的上下、左右飞扬,瞬间失去重心,不甘地飘落到地上。簸米的时候,母亲是欢喜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那几十年全家吃的米,都是经过簸箕、经过母亲的手整理出来的,倘若堆积起来,是一座庞大的米山了。
母亲簸米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浪费了粮食。簸米是一项技术活,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米簸到地上,便宜了鸡鸭和麻雀。鸡鸭都围在一旁等待,母亲簸一下,鸡鸭便飞扑过来,拣碎米吃。麻雀在院墙头上窥视着,鸡鸭一行动,麻雀也不甘落后,“噌”地一下蹿过来,和鸡鸭抢食吃。
秋天里,簸箕也簸大豆,这是父亲的事。他的手上下翻飞,簸箕口忽前忽后,碎豆叶、豆梗和小土粒纷纷落地,再也充不了豆子的数。干干净净的大豆被父亲装进了布袋,拿到集市上磨豆油,换豆芽、豆饼、豆腐。
簸箕还簸小豆、簸玉米粒。五谷杂粮的去粗存精是簸箕最大的事。有风的日子里,簸箕扬起的粮食在风中翻滚,翻拣出细碎悠长的生活。
簸箕里收藏着岁月的味道。冬天到了,母亲把豆酱倒进簸箕里,用筷子摊平晾晒,簸箕里就有了豆酱的味道。春节临近,母亲在簸箕里撒些面粉,把做好的圆子放在上面,簸箕里就有了圆子的味道。但我知道,簸箕里更多的是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母亲告诉我,簸箕的年龄比我还大两岁,是父亲花了两块钱买的。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年里,他们并肩作战,一点一滴地翻拣出我们一家人的口粮。我至今记得,母亲簸粮食时虔诚的样子。对母亲来说,有米可簸,偶尔有大豆、玉米可簸的日子,便是踏实的,因为全家人不会饿肚子。
如今,簸箕还在,父亲却已去世一年,母亲也早簸不动了。杂物堆里,只遗落一把老簸箕,寄托着我的满满乡愁。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老家,看到以前用过的簸箕躲在棉花套、老水瓢、旧书的后面,旁边是我母亲佝偻着的身影。
这簸箕的身子骨还好,行列均匀,不歪不斜,线绳依旧结实。如果需要,它还可以继续工作好多年,只是它脸色灰一块、黑一块、黄一块,好像和人一样长了老年斑。簸箕看上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洗脸了,似乎额头、唇边还沾着些豆毛、米糠。我端起它,就感觉端起了一座沉甸甸的老粮仓。我把它放在地上,想拿块湿布给它擦擦身子,踌躇了一会儿,又放弃了这个念头。
“这个簸箕多少年了?”我问母亲。
“有六十多年了,那时还没有你呢。”
我着实吃了一惊,心里十分感叹,更多的是自责和感激。这个陈旧的簸箕,这个见证过我出生的簸箕,这个伴随着我成长的簸箕,我竟然不知道它的年龄,我可是吃着它簸的粮食长大的。
家乡镇安程家川有稻田,产的大米比小麦、大豆多,簸米是母亲每天要做的事。每天中午做饭前,母亲都要舀两碗米,倒进簸箕里,翻来覆去簸几下。母亲在院子里簸,米糠、碎米随着大米的上下、左右飞扬,瞬间失去重心,不甘地飘落到地上。簸米的时候,母亲是欢喜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那几十年全家吃的米,都是经过簸箕、经过母亲的手整理出来的,倘若堆积起来,是一座庞大的米山了。
母亲簸米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浪费了粮食。簸米是一项技术活,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米簸到地上,便宜了鸡鸭和麻雀。鸡鸭都围在一旁等待,母亲簸一下,鸡鸭便飞扑过来,拣碎米吃。麻雀在院墙头上窥视着,鸡鸭一行动,麻雀也不甘落后,“噌”地一下蹿过来,和鸡鸭抢食吃。
秋天里,簸箕也簸大豆,这是父亲的事。他的手上下翻飞,簸箕口忽前忽后,碎豆叶、豆梗和小土粒纷纷落地,再也充不了豆子的数。干干净净的大豆被父亲装进了布袋,拿到集市上磨豆油,换豆芽、豆饼、豆腐。
簸箕还簸小豆、簸玉米粒。五谷杂粮的去粗存精是簸箕最大的事。有风的日子里,簸箕扬起的粮食在风中翻滚,翻拣出细碎悠长的生活。
簸箕里收藏着岁月的味道。冬天到了,母亲把豆酱倒进簸箕里,用筷子摊平晾晒,簸箕里就有了豆酱的味道。春节临近,母亲在簸箕里撒些面粉,把做好的圆子放在上面,簸箕里就有了圆子的味道。但我知道,簸箕里更多的是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母亲告诉我,簸箕的年龄比我还大两岁,是父亲花了两块钱买的。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年里,他们并肩作战,一点一滴地翻拣出我们一家人的口粮。我至今记得,母亲簸粮食时虔诚的样子。对母亲来说,有米可簸,偶尔有大豆、玉米可簸的日子,便是踏实的,因为全家人不会饿肚子。
如今,簸箕还在,父亲却已去世一年,母亲也早簸不动了。杂物堆里,只遗落一把老簸箕,寄托着我的满满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