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吃上旅游饭 增收路更宽
渔湾村一角。(资料图)
通讯员 王辉 王欢
“夏天的时候,民宿基本上爆满,没有空房,西安周边游客居多,甚至还有很多外国友人,今年接待游客人数5000人(次),营业总收入20万元。”11月28日,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民宿负责人郭强说,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民宿产业的自信和底气,也进一步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地处秦岭北麓的渔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村,没有产业支撑,缺少就业机会,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2018年,渔湾村借助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进西安海和田文创发展有限公司,以社会资本投入、集体经济合作社资产、资金入股的开发模式,实施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着力打造集田园观光、农业体验、旅游民宿于一体的文旅康养产业,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我们投资1700万元用于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修复灌溉渠道1600米、完成高标准农田恢复50亩,将一座废弃的水电站设计改造成渔湾村生态社区中心,建成了天空下自然书店、鹿柴咖啡、放电美术馆、汉唐驿山居青旅等景点,一度成为打卡地。”渔湾田园逸谷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胡兴兵说。
随着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推进,渔湾村的慢生活氛围越发浓郁。民宿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里外出打工的人群纷纷回村就业,走上园区农耕管理员、民宿保洁员、餐厅服务员等岗位,园区运营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超20人。
“在外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我前年回家,看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园。在园区带动下,我流转了家里土地,在园区当农田养护工。这里的工作不是很累,还能照顾父母,一年算下来也有2万元的收入。”村民黄太建高兴地说。
2021年,渔湾村在旅游业态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依托“乡村”和“乡愁”等要素,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有序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17处,整治撂荒土地100余亩;将流转来的空置老宅进行保护性设计改造,修旧如旧,在展示渔湾村特色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发展康养民宿产业;民宿项目一期改造高级客房4间、青旅驿站床位60余张、建设格兰篷 10 个,已全部投入运营。
渔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算了一笔经济账:“流转土地有租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有分红、公司提供就业岗位有工资,村民人均增收有望突破万元以上。”
通讯员 王辉 王欢
“夏天的时候,民宿基本上爆满,没有空房,西安周边游客居多,甚至还有很多外国友人,今年接待游客人数5000人(次),营业总收入20万元。”11月28日,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民宿负责人郭强说,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民宿产业的自信和底气,也进一步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地处秦岭北麓的渔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村,没有产业支撑,缺少就业机会,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2018年,渔湾村借助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进西安海和田文创发展有限公司,以社会资本投入、集体经济合作社资产、资金入股的开发模式,实施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着力打造集田园观光、农业体验、旅游民宿于一体的文旅康养产业,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我们投资1700万元用于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修复灌溉渠道1600米、完成高标准农田恢复50亩,将一座废弃的水电站设计改造成渔湾村生态社区中心,建成了天空下自然书店、鹿柴咖啡、放电美术馆、汉唐驿山居青旅等景点,一度成为打卡地。”渔湾田园逸谷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胡兴兵说。
随着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推进,渔湾村的慢生活氛围越发浓郁。民宿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里外出打工的人群纷纷回村就业,走上园区农耕管理员、民宿保洁员、餐厅服务员等岗位,园区运营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超20人。
“在外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我前年回家,看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园。在园区带动下,我流转了家里土地,在园区当农田养护工。这里的工作不是很累,还能照顾父母,一年算下来也有2万元的收入。”村民黄太建高兴地说。
2021年,渔湾村在旅游业态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依托“乡村”和“乡愁”等要素,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有序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17处,整治撂荒土地100余亩;将流转来的空置老宅进行保护性设计改造,修旧如旧,在展示渔湾村特色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发展康养民宿产业;民宿项目一期改造高级客房4间、青旅驿站床位60余张、建设格兰篷 10 个,已全部投入运营。
渔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算了一笔经济账:“流转土地有租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有分红、公司提供就业岗位有工资,村民人均增收有望突破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