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学生“减负”家长轻松,学校和老师的压力却增大了……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喜与忧
    洋县南街小学汉调桄桄排练现场。

    洋县龙亭镇长溪中心小学的小姑娘们正在练习舞蹈。

    西安市临潼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轮滑。

    课后服务时间,董红娟给学生上英语朗诵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双减”政策落地已逾百天,我省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不仅解决了家长的接送难题,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与此同时,也有家长提出质疑,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相对滞后,存在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师资力量普遍欠缺等问题。还有部分学校和老师表示,课后服务将原本属于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转移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1 创新——乡村校园有“声”有“色”
  “咚咚咚、咚咚咚……”12月1日,洋县南街小学汉调桄桄小戏台上,随着响亮的锣鼓声起,一群脸上带着稚气的小演员快步登场,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竹子山》开演了。
  一提、一拉,木偶在学生们灵活的双手下裙裾飞扬、眼波流转,由内而外散发出生气活力;一弹、一唱,小演员的表演和唱腔虽少了老艺人的成熟和醇厚,但是多了几分灵动活泼。
  作为汉中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汉调桄桄的唱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陕南地方乐曲的优雅柔和之美。为传承这一艺术瑰宝,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和了解家乡文化,洋县南街小学将流传久远、几近失传的汉调桄桄表演及杖头木偶道具制作艺术引入校园。
  “课后服务开展以来,我们不仅开设了汉调桄桄欣赏课程,组建了汉调桄桄工作坊,还教学生们学唱腔、练技能,画杖头木偶脸谱、做杖头木偶服装等,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洋县南街小学校长王彦军说,目前该校学生已由一般的表演走向桄桄木偶戏创作、木偶道具制作、服装设计等技艺。
  除了传统文化外,部分学校针对学生兴趣开设的拓展课程也备受欢迎。
  每到周二课后服务时间,西安市临潼区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邵铭轩就雀跃不已,因为这天有他最喜欢的轮滑课。穿上轮滑鞋、戴上护具,小铭轩在老师的指导下弯腰躬身、双手背后、向前滑动,动作一板一眼。
  据了解,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临潼区实验小学全面开展课后服务。轮滑、声乐、舞蹈等多样化的兴趣拓展课程,不仅满足了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也让孩子们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
  “双减”政策落地后,我省各地课后服务形式“花样百出”,乡村学校也“不甘落后”,创新性地开展了一些独具特色、契合实际的社团活动,乡村校园变得有“声”有“色”,孩子们乐在其中。
  2 变化——“官方带娃”家长安心
  长长的睫毛下泪痕点点,睡梦中仍在不时哽咽着……看着儿子委屈地蜷缩起来的样子,林静雅懊恼地转过头去,心里愧疚万分。
  “每天晚上的辅导作业时间,对我们娘俩都是一种煎熬。”林静雅是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自打孩子三年前开始学英语,母子俩之间的“矛盾”就没断过。更令林静雅无奈的是,由于自己是个“英语盲”,每次给孩子检查英语作业时都要费心费力在网上找答案,娘俩经常因为意见不统一吵得不可开交。
  “孩子进入叛逆期了,讲作业时经常顶嘴,有时候气得不行我就动手了。”林静雅说,以前家里每晚都充斥着自己的“咆哮声”,“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反复上演。而这一切,在孩子参加了课后服务后明显改观。
  “当时接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家长按实际需求自愿参加的通知后,我征求儿子意见后赶紧报了名。”林静雅觉得,只要孩子在学校能把作业好好写完,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解放”。
  在扶风县赵家小学英语老师董红娟看来,林静雅的儿子英语底子不错,就是不太敢开口说。“我建议孩子参加每周三的英语社团,和其他同学一块大声朗读、勇敢交流。通过这几个月的练习,他的口语进步很大,整个人也自信开朗了许多。”董红娟称。
  “现在的课后服务既提高了儿子的英语水平,也能更高效地帮助他完成作业。回家后不用辅导作业,孩子开心我也轻松,家庭氛围变得更好了。”林静雅欣慰地表示,不论是社团活动还是作业辅导,只要老师上手,她就特别放心。
  现实生活中,像林静雅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接送孩子以及安排放学后的时间,一直是个头疼事。课后服务的开展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也给那些患有“托管焦虑症”和“作业辅导恐惧症”的家长吃下了“定心丸”。这种安全有保障、服务质量好的“官方带娃”模式广受好评。
  3 困惑——内容单一 师资不足
  12月2日晚7时20分,夜幕下的洋县龙亭镇长溪中心小学门口,家长正按照班级划分自觉排队。随着熟悉的下课铃声响起,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们陆续放学了。
  “这是老师今天教我们的新动作,我给你表演一下。”一见到妈妈,四年级学生刘怡然便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新舞蹈。“真不错,动作越来越标准了。”听到妈妈的夸赞,小姑娘开心地笑了起来。
  母女俩的对话被正在校门口维持秩序的校长任俊峰听个正着。“社团活动开展后反响不错,孩子喜欢家长满意,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任俊峰说,眼下学校正集思广益,争取让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双减”政策施行后,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针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课后服务现状等情况在全省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显示,大部分家长表示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后,“接送难”问题得到缓解,孩子书面家庭作业明显减少,留给课余的时间更多了。
  变化固然可喜,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部分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还处于“看学生做作业+放羊式活动”的状态,虽然服务时间能够保证,但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质量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麻雀”村小,专任教师明显不足,课后服务只能辅导作业。此外,由于工作量加大,学校和老师的“隐性”负担加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部分老师积极性受挫。
  内容单一、师资不足、补助微薄……这些在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凸显的“难点”“痛点”问题该怎么解决?有专家建议,强化政府经费支持、充实课后服务力量是关键。
  乡村学校由于生源少,学生家庭收入不高,要想保障课后服务正常开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除了及时核定政府补贴标准、畅通补贴支出渠道外,还应广泛吸纳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进一步充实课后服务力量,提高课后服务品质。同时根据各校实际,应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课后服务模式,从而达到孩子开心、家长放心、老师舒心的“三赢”效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