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柞水:药材富民 振兴乡村
本报讯(记者 靳天龙 通讯员 谢丹)11月28日一大早,记者随着收药车辆来到了柞水县曹坪镇银碗村二组翟安楼家。年过五旬的翟安楼忙着把一筐筐玄参进行称重、装车。当拿到今年分红的单据,老人满心欢喜。
“去年看到邻居种药挣钱了,今年我家也试种了七八分地,这次卖了一千多元,明年还想再种一些。”翟安楼攥着钞票笑眯眯地说。在曹坪镇,像翟安楼一样种植中药材的有7个村社区950户农民签约,发展玄参1840亩,累计回收玄参400吨,日烘干加工10吨,亩产值3200元。
曹坪镇积极对接订单种植企业柞水县凯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实施“三免”措施,与群众签订回收合同,通过集中采收、统一销售模式,彻底解除药农的后顾之忧。“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偿为群众提供药苗、种子、化肥和技术,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生产效益。目前,玄参及各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辐射全县8镇26个行政村,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该公司总经理秦付林告诉记者。
该公司在药材种植基地建立了中药材交易中心,以社区工厂的形式解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娃上学了,我没事干,就在这上班贴补家用,一个月能收入两千元左右”。曹坪镇窑镇社区居民金玉说。
“社区工厂安置周边群众就业26人,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解决当地移民搬迁群众临时就业170余人。”窑镇社区党支部书记殷高晖说。
目前,该县8个镇20多个村已经建立玄参、菊花、白术、柴胡、丹参、黄芩、连翘、五味子、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基地2万余亩,中药产业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去年看到邻居种药挣钱了,今年我家也试种了七八分地,这次卖了一千多元,明年还想再种一些。”翟安楼攥着钞票笑眯眯地说。在曹坪镇,像翟安楼一样种植中药材的有7个村社区950户农民签约,发展玄参1840亩,累计回收玄参400吨,日烘干加工10吨,亩产值3200元。
曹坪镇积极对接订单种植企业柞水县凯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实施“三免”措施,与群众签订回收合同,通过集中采收、统一销售模式,彻底解除药农的后顾之忧。“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偿为群众提供药苗、种子、化肥和技术,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生产效益。目前,玄参及各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辐射全县8镇26个行政村,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该公司总经理秦付林告诉记者。
该公司在药材种植基地建立了中药材交易中心,以社区工厂的形式解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娃上学了,我没事干,就在这上班贴补家用,一个月能收入两千元左右”。曹坪镇窑镇社区居民金玉说。
“社区工厂安置周边群众就业26人,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解决当地移民搬迁群众临时就业170余人。”窑镇社区党支部书记殷高晖说。
目前,该县8个镇20多个村已经建立玄参、菊花、白术、柴胡、丹参、黄芩、连翘、五味子、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基地2万余亩,中药产业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