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麟游血条面
  刘小会

  麟游人把吃血条面叫喝血条汤。血条汤不是家常饭也绝非正餐,是款待亲朋的上品早餐。在当地,娶媳妇、嫁女子和过年杀猪,才能做这吃食。
  据说血条面是唐太宗在九成宫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美食。因其口感醇香、营养丰富、制作工艺讲究又耐储存得以流传下来。
  麟游过事,在嘈杂的问候声、孩子的打闹声、跑炉旁大厨铁勺与锅的碰撞声和锅底火苗蹿起的呼呼声中,端盘子的一声吼“汤来了!”四方木盘子就顶着粗瓷碗里的血条汤粉墨登场了。这一碗血条汤冒着荤油、蒜苗以及五香粉的香气,棕红细长的血条面藏在凉粉和豆腐下,蒜苗末浮在汤头上。那红油,一口吹不透!喝血条汤通常要泡几块馍,手工馍用筷子轻轻摁进汤里再浮上来,红润而不膨胀,夹一块放进嘴里细细品咂,再捞煎汤下的血条面,自是比白面多了绵醇、筋道,咸鲜而不腻。人们边吃边喝,血条面捞完,汤也所剩无几。一碗下肚,荤!鲜!煎!那叫一个舒心红火。
  做血条面得用猪血和面,擀好的面饼擦上猪油切细上笼蒸熟,再浇上煎汤,一碗标准的血条面就做成了。
  每到杀猪,女主人早早就备好放了盐和调料的面盆,亲自蹲到杀猪案跟前接血。冷却的猪血易凝固,要用一块蓑草抹布捏碎,再用箩滤去杂质。技术老到的婆婆凭经验拿捏猪血兑水的分寸。白面拌成絮状时要仔细看颜色,调节面粉和水的比例,颜色浅了味道寡淡,颜色浓了口感干涩。饧上两三个时辰的面团一定得要技术娴熟的人来擀,这样血面才会越擀越柔韧,不容易干裂。猪油放进铁勺文火融化,蘸大油均匀涂抹在擀好的面饼上。擦上猪油的面饼颜色鲜亮也增添了韧性,将其卷成四五厘米宽的条状。这时候,妯娌们有的操大刀切细面,有的将切好的血条面齐整整码放在蒸笼的箅子上,两层之间再擦一遍大油,然后便烧旺锅底的柴火。一刻钟工夫,热腾腾的血条面就出锅了。
  血条面出锅时香气扑鼻,第一锅适宜趁热干吃。把一块块刚出笼的血条面放在掌心揉搓,面条细长不相粘连,松散开来盛在盘里。夹一筷子入口,绵软馨香。面条的筋道,加上调和面的爨香,吃起来油而不腻,整个人的食欲都被唤醒了。
  暂时不吃的血条面就按出锅时的样子码放到竹簸箕里阴干,留着待客。
  血条汤的标配是豆腐和凉粉。凉粉和豆腐的菱形薄片放到血条面上面,用煎汤浇热。汤与臊子面汤相似,但不放醋,以免破坏猪血的营养成分和血条面的咸鲜味。锅里撒上一把蒜苗末,汤浓而不腥,血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
  如今,麟游血条面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来麟游观光随时都能吃到,也不再只是盛大节日的早餐,它成了麟游一张活色生香的名片,吸引人们去探索、去品尝。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