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画乡观画

  张俊娥

  一次机缘巧合下,我到画乡鄠邑了却期盼许久的心愿——实地参观欣赏农民画。
  此前,我从报纸杂志上多次看到介绍鄠邑农民画的文章,心里好生奇怪:绘画这个高雅而蕴含艺术修养的工作,怎会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带着这样疑惑的心情,我恨不得立刻就能步入鄠邑,一探究竟。
  行驶在弯弯曲曲的秦岭山地,车子一出涝峪口,眼前就豁然开朗,终于来到了关中平原。再往前走,沿着西汉高速路标的提示,从鄠邑出口下高速。真不愧被称作“画乡”,一出收费站向左拐,通往县城的宽阔公路两边,整齐有序地展示着一幅幅农民画,这是热情的鄠邑人民喜迎客人的方式。几百幅画作内容、色彩各异,一直延续到进县城的主干路口。
  在朋友的推介下,我来到县城的钟楼附近,怀着仰慕的心情迈进了一家书画社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农民画。主人杨先生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士,他立即起身迎接我,热情地给我介绍农民画。见我没有中意的,杨先生就说楼上还有不少画。
  我来到二楼展厅,只见四面墙上挂满了装帧好的画,地上的角落也堆放着不少画。我的视线在一幅幅画作上移动着,心里充满了敬佩和羡慕。这些画的用料以水粉为主,构思简洁素朴,色彩鲜艳明朗,内容源于耳濡目染的农家生活,以小见大,彰显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画作里有这样的内容:在农家小院里,一个穿着红裹肚的胖男孩,站在大树下的树墩上,用筷子挑起小碗里的面条,喂一群伸长脖子抢食的大白鹅,憨态可掬的《童趣》在画家的笔端表现得活灵活现。夕阳下的山道上,牧童骑在大黄牛的背上,吹奏竹笛,紧随其后的小牛似乎听懂了牧童的心声,仰起头张开口应和着,这样的情景使山村的《暮归》别有一番情调。《葫芦架下》碧绿的茎叶交错着,缀满毛茸茸的小葫芦,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白的鸡在下面觅食,红红的鸡冠在一片片绿叶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头戴斗笠的渔翁,肩上扛着竹竿,竹竿的一端挂着鱼和渔网,渔翁的另一只手还拿树枝条赶着一群鸭子,夕阳的金辉洒在山峦和路旁的小树上,老人一脸的惬意《满载而归》……
  我欣赏着一幅幅生活气息浓厚的画作,感叹作者贴近平凡生活的审美眼光。那些随处可见的素材,经作者手中画笔的渲染,在缤纷的色彩点缀下栩栩如生,把乡村人家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淳朴美感。
  在展示的众多农民画中,女画家潘晓玲的作品居多。据介绍,她的作品已经远销海外,深得收藏者的喜爱。我仿佛看到农民用那一双粗糙而灵巧的手,在农闲时间,在无眠夜晚,用画笔和色彩,在艺术的殿堂里固守着淳朴和淡然的风格,讴歌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
  如今,在我居住的小县城,一张张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赞美幸福生活的公益广告图画随处可见,大多数作者是鄠邑农民画画家。回想起我去江西旅游,看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广场四周张贴着鄠邑农民画,作为陕西人,心里不由自主地感到亲切和骄傲。这是鄠邑农民画画家坚持不懈的结果,是他们热爱绘画艺术的不变初心,更是他们沿着艺术道路不断攀登的深深足迹……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