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遇见凤堰梯田,于时光和山水间
  本报记者 黄敏
  近日,安康市汉阴县的凤堰稻作梯田系统被列入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一方山水,一片梯田,一段时光,这是一脉农耕文化串起的诗意故事。
  初冬时节,站在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的一处山腰上放眼四周,绵延数十里的凤堰稻作梯田阡陌纵横,行云流水,磅礴壮观的梯层之美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秦巴特色的文化标志,也印证着一代代汉阴人靠山吃山、逐水而生的农耕智慧。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片梯田正由内而外散发着新的活力与生机,在古今融合的碰撞中激荡出独特的韵味,为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耕作历久弥新 凸显转型优势
  11月23日,当冬日暖阳越过山头,堰坪村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时,吴大举已经赶着耕牛走在了田垄上。眼下,梯田水稻已颗粒归仓,刚刚栽种的油菜郁郁葱葱。
  “这片梯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地肥水美,旱涝保收。”在吴大举的记忆里,梯田一直保持着如今的风貌,每年两茬,水稻和油菜轮番种植,不仅种出了好风景,也种出了好“年景”。“春天油菜花开,秋天稻谷黄灿灿,可美了,一年四季都有游客,人气旺得很。”
  悠悠远山,万亩梯田,与一人一牛相映成趣,时光交错间,古朴清新的充实感氤氲而来。若是从时空坐标中审视这片梯田,便能深刻感受到它的价值与意义。
  时间刻度上,凤堰稻作梯田始建于250年前,由清代从湖南移民于此的吴氏家族经过十几代人的努力营建而成。如今,凤堰稻作梯田共1.2万余亩,区域范围涵盖6个行政村,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群。2014年,凤堰稻作梯田被国家农业部门命名为“中国最美田园”。
  地理空间上,梯田依山傍水,错落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之间,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区域内雨量充沛,云海漫漫,潺潺流水四季不绝,形成独特的小气候。
  “梯田紧邻汉江,江水常年拍打岸壁,激起巨大水雾,水雾再随空气落到田间的堰塘和排水渠系,形成旱能蓄、涝能排,流放自如的自然灌溉系统。”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张龙斌介绍,当地村民沿袭传统种植方式,坚持稻油轮作,很好地保护了梯田的形态和生态“这里从未发生过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今年极端天气频发,梯田不但完好无损,还依然丰产丰收。”
  250年前,先辈为汉阴山水刻画了深刻的轮廓。今天,汉阴人又通过有效举措守护着这片梯田,为地方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留住了最美的原色和底色。
  近年来,为鼓励村民发展有机种植,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同时推行“免费种苗”“产业奖补”“订单引进”等新模式,不断释放“梯田+”的叠加优势,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循脉而行文化再生 拉开发展框架
  如果说错落有致是梯田的外在风貌,那么承袭数百年的文脉,就是渗透在它骨子里的文化气质。
  从高处俯瞰,梯田层层叠叠,大如曲池,小似新月,优美的曲线勾勒出“小山如螺,大山如塔”的壮丽景观,尽显自然美、古朴美、艺术美。
  拨开如诗如画的外在,依稀可以看到这片梯田的前世今生。漩涡镇自古以来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吴氏家族迁入此地修建稻作梯田,不仅带来了南方先进的农业理念和种植方法,同时在繁衍生息中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和乡风民俗,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体系。
  作为清代湖广移民开发陕南的“活标本”、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凤堰稻作梯田历经百年风雨,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涌动着生生不息的蓬勃活力。
  “梯田地好水好,都是无公害种植,产出的大米和油菜籽又香又有营养。”意外成为网红,堰坪村67岁的杨明荣觉得自己找准了路子。
  最初只是拍摄梯田美景、田间劳作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解闷”,结果一不小心收获了大量“粉丝”,这给了杨明荣启发。几年前,他开办了生态家庭农场,流转200多亩梯田,种植有机水稻和油菜,再通过手工作坊加工高品质的大米和菜籽油,让前来的游人在尽享田园风光之余,感受传统,体验农事。
  “这些都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得把它传承下去,让后人了解农村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很有意义。”杨明荣说,自己卖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陕南独有的农耕文化。
  在当地,农忙丰收时节唱民歌、打锣鼓的风俗也由来已久。除此之外,在梯田周边,还散落着10余处与梯田开发密切相关的古民居、古寨堡等文物建筑,构成了梯田区域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多元交错的空间结构。
  保护和挖掘稻作梯田的内在潜力,文化的“活态”利用是关键。近年来,汉阴县立足顶层设计,聚力打造我国第一座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从文物保护、文脉传承、文创融合等多维度发力,全面呈现梯田文化的厚度与温度。
  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脉络,承前启后,拉开创新发展框架。深厚文化的给养,让凤堰稻作梯田不是一片空洞的“山野”,而是富有内涵与意境的生态艺术,流动着人气,焕发着活力。
  产业延伸业态叠加 勾画多元格局
  山里的黄昏来得早,夕阳在山坡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沿着山路走进梯田环绕的茨沟村,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民居倒映在落日余晖中,自然景观与锦绣人文的交织为凤堰稻作梯田增添魅力。
  “作为吴氏家族后人,梯田对我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我现在一边种田一边在村里农家乐工作,收入不比在外打工低,感觉特别幸福。”在茨沟村一处由旧民房改建的农家乐里,村民吴大祥正忙着收拾客人留下的碗筷。
  “这些农家菜都是就地取材,也是我的‘拿手菜’,口味正宗地道,游客最好这一口。”村子美了,腰包鼓了,吴大祥的心里满满的幸福感。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蓬勃的发展前景使凤堰稻作梯田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富民强村的产业“活水”,带动文化创意、乡村民宿、休闲观光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条以古梯田为核心、跨界融合、多元并进的全产业链正朝着四方不断延伸。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打造既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地标,是凤堰稻作梯田走向未来的必答题,也是汉阴提速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还要让群众富起来。”汉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徐家俊告诉记者,抢抓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机遇,汉阴正聚焦梯田历史文脉,以加快打造5A级景区为“先手棋”,不断加大产业融合力度,着力打好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逐步走出一条环境提升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山一水一境界,一村一瓦一炊烟。契合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农耕文化的古韵记忆,凤堰稻作梯田正以宜居宜游的生态系统,诠释诗意人居的和谐内涵。一个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农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足的和美乡村正迎面走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