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村一品”让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从高处俯瞰何村,千亩蔬菜基地与整齐划一的民居交相辉映。(资料图)
石泉县明星村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来此亲近自然。(资料图)
在铜川市陈炉镇,浓郁的陶瓷文化已成为乡村繁荣兴旺的美丽底色。(资料图)
编者按:自2011年我省启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至今,正好十个年头。十年来,我省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以做强优势品牌、发展特色农业为目标,深入挖掘镇村产业潜力和文化底蕴,打造出一个个牵系着人文记忆、寄托着田园牧歌的美丽乡村。本报11月的《乡村振兴专刊》将陆续推出5篇相关稿件,充分展示我省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中取得的成 就,敬请 关注。今天推出第一篇《“一村一品”让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本报记者 黄敏
高陵何村的特色设施农业,石泉明星村的生态田园之旅,印台陈炉镇的黄土风情文化……走进三秦大地,处处都是不一样的景象,许多乡村立足有利条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一幅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向着幸福延伸。
1 突出特色强品牌 打造增收新亮点
眼下,本是农闲之际,但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村民却分外忙碌,因为占全村耕地面积95%的2500余亩大棚蔬菜进入冬管关键期。
11月9日,走进何村,一排排温室大棚于冬日的淡墨疏影中尽显勃勃生机,千亩蔬菜基地与整齐划一的民居交相辉映……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近在眼前。
“我种植20亩大棚蔬菜,这两天棚里的圣女果、黄瓜可以采摘了,估计一棚收入在七八万元,还有芹菜赶在春节前就能上市。”自从种植大棚蔬菜,村民马志民早早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大棚蔬菜是何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敢想敢干的何村人凭借这一特色产业逐渐富裕起来,更是为何村摘得全国“一村一品”的美誉。
作为“西北大棚第一村”,何村大棚蔬菜已有近3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全村发展设施农业大棚3180座,户均5.6座,人均1.3座,实现了“户户有大棚,人人忙增收”的喜人局面。
为提升品牌效应和产业附加值,近年来,何村在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同时,倾力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智慧农业,构建出种植规模化、品种多样化、产销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让何村因特色蔬菜而富起来、火起来。
“2020年,何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比10年前翻了近两番。”高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贺强说,借助创建“一村一品”机遇,何村蔬菜产业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呈现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子,也让乡村焕然一新、活力涌动。
做强特色产业,盘活一方经济,印证着“一村一品”的实力与内涵。一直以来,我省“一村一品”创建工作始终紧扣全省“三农”工作重点,以培育区域特色“小众”产业为核心,创响了一批“土字号”“乡字号”“文化号”等特色品牌,带动135万户423万人从业就业。
目前,全省“国字号”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主导产业涉及粮、菜、畜、瓜果、花卉、特养、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特色手工艺、特色文化、电商等11个大类、36个小类,“两品一标”认证总数逐年增加,“一村一品”品牌优势不断彰显,区域特色产业板块越来越清晰。
2 调优布局促增效 赋能产业新业态
初冬时节,映着山光风色,坐落于秦岭南麓的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美得像一幅画。
行走在阡陌纵横的山路上,远山含黛,近水如烟,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密植桑园依旧葱茏。隽美的自然画卷和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一拨拨游人纷至沓来。
“村里产业兴旺,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今年养了5张夏蚕和十几头猪,卖了五六万元呢。”在明星村年过六旬的袁朝升心里,现在的日子再舒坦不过。
明星村是传统养蚕和畜禽养殖大村。全村种植高效密植桑园6000多亩,年养蚕5000多张;发展桑园养鸡示范点30多处,万头猪场3个、千头猪场22个,年养生猪6.8万头,实现农民年增收1.2万元。
用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满的话说,乡村要发展,单靠传统产业是不行的。为发展生态乡村新业态,明星村一直在探索。2015年,明星村把生猪产业作为主导,通过“猪—沼—桑、猪—沼—果”等循环发展模式,带动农旅、文旅、工旅融合发展,使产业格局更加优化,多元业态不断涌现。
在产业强村富民的路上,明星村生猪养殖业风生水起,带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如今,明星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村,每年超过3000万元的旅游综合收入,为明星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明星速度”。
明星村的脱颖而出,生动体现了“一村一品”提升乡村颜值、助推产业兴旺的强劲动力,更是我省做优做强“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升级版”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我省立足乡村独特资源,以区域化推进、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带动的思路,不断扩展产业规模,调优发展布局,“一村一品”正向“一村多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加快转型。如渭北、陕北的苹果,秦岭南北浅山区的猕猴桃,关中设施瓜菜,秦巴腹地的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一再延伸,带动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产业集群效应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3 创新驱动添活力 铺开发展新画卷
穿过一道道山梁,浓郁的制瓷文化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的手工陶艺品尽显匠心传承,依山而建的农家宅院透着厚重的黄土文化……这是记者对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的第一印象。在这里,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提升着整个小镇的“韵味”。
千百年来,陈炉瓷业兴盛,炉火不熄,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秀美的山川景色,丰富的文化积淀,赋予陈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2014年,陈炉镇借力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东风,迈开了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步伐。
多年来,陈炉依托资源禀赋,加快推动特色陶瓷产业与古镇旅游业相融合,先后发展陶瓷生产专业合作社60余家,打造出集陶瓷原料采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聚群,全镇34%的人口被镶嵌在产业链上,让“郁郁千家烟火迷”的生产场景历久弥新,更显绚丽多彩。
以创新为驱动,助推“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是铜川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特色产业业态的有力见证。目前,铜川1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势头强劲有力,乡村建设各美其美,尤其是陈炉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万元,比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美丽乡村,不能千村一面,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源泉。”省农业农村厅休闲农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年来,我省因地制宜,立足“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新理念、新方式、新发展,推动三产多元融合、共荣共生,全省形成了一批“种养加”和服务业、文化创意协同发展的新模式,真正盘活了村镇生态、经济双活力,让一个个美丽乡村在提质增效的发展机遇中追赶超越。
随着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出炉,我省“国字号”“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90个。这些村镇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落在三秦大地的版图上,各具特色,又自成一体,不仅铺开了全面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也为我省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泉县明星村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来此亲近自然。(资料图)
在铜川市陈炉镇,浓郁的陶瓷文化已成为乡村繁荣兴旺的美丽底色。(资料图)
编者按:自2011年我省启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至今,正好十个年头。十年来,我省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以做强优势品牌、发展特色农业为目标,深入挖掘镇村产业潜力和文化底蕴,打造出一个个牵系着人文记忆、寄托着田园牧歌的美丽乡村。本报11月的《乡村振兴专刊》将陆续推出5篇相关稿件,充分展示我省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中取得的成 就,敬请 关注。今天推出第一篇《“一村一品”让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本报记者 黄敏
高陵何村的特色设施农业,石泉明星村的生态田园之旅,印台陈炉镇的黄土风情文化……走进三秦大地,处处都是不一样的景象,许多乡村立足有利条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一幅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向着幸福延伸。
1 突出特色强品牌 打造增收新亮点
眼下,本是农闲之际,但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村民却分外忙碌,因为占全村耕地面积95%的2500余亩大棚蔬菜进入冬管关键期。
11月9日,走进何村,一排排温室大棚于冬日的淡墨疏影中尽显勃勃生机,千亩蔬菜基地与整齐划一的民居交相辉映……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近在眼前。
“我种植20亩大棚蔬菜,这两天棚里的圣女果、黄瓜可以采摘了,估计一棚收入在七八万元,还有芹菜赶在春节前就能上市。”自从种植大棚蔬菜,村民马志民早早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大棚蔬菜是何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敢想敢干的何村人凭借这一特色产业逐渐富裕起来,更是为何村摘得全国“一村一品”的美誉。
作为“西北大棚第一村”,何村大棚蔬菜已有近3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全村发展设施农业大棚3180座,户均5.6座,人均1.3座,实现了“户户有大棚,人人忙增收”的喜人局面。
为提升品牌效应和产业附加值,近年来,何村在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同时,倾力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智慧农业,构建出种植规模化、品种多样化、产销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让何村因特色蔬菜而富起来、火起来。
“2020年,何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比10年前翻了近两番。”高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贺强说,借助创建“一村一品”机遇,何村蔬菜产业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呈现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子,也让乡村焕然一新、活力涌动。
做强特色产业,盘活一方经济,印证着“一村一品”的实力与内涵。一直以来,我省“一村一品”创建工作始终紧扣全省“三农”工作重点,以培育区域特色“小众”产业为核心,创响了一批“土字号”“乡字号”“文化号”等特色品牌,带动135万户423万人从业就业。
目前,全省“国字号”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主导产业涉及粮、菜、畜、瓜果、花卉、特养、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特色手工艺、特色文化、电商等11个大类、36个小类,“两品一标”认证总数逐年增加,“一村一品”品牌优势不断彰显,区域特色产业板块越来越清晰。
2 调优布局促增效 赋能产业新业态
初冬时节,映着山光风色,坐落于秦岭南麓的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美得像一幅画。
行走在阡陌纵横的山路上,远山含黛,近水如烟,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密植桑园依旧葱茏。隽美的自然画卷和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一拨拨游人纷至沓来。
“村里产业兴旺,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今年养了5张夏蚕和十几头猪,卖了五六万元呢。”在明星村年过六旬的袁朝升心里,现在的日子再舒坦不过。
明星村是传统养蚕和畜禽养殖大村。全村种植高效密植桑园6000多亩,年养蚕5000多张;发展桑园养鸡示范点30多处,万头猪场3个、千头猪场22个,年养生猪6.8万头,实现农民年增收1.2万元。
用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满的话说,乡村要发展,单靠传统产业是不行的。为发展生态乡村新业态,明星村一直在探索。2015年,明星村把生猪产业作为主导,通过“猪—沼—桑、猪—沼—果”等循环发展模式,带动农旅、文旅、工旅融合发展,使产业格局更加优化,多元业态不断涌现。
在产业强村富民的路上,明星村生猪养殖业风生水起,带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如今,明星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村,每年超过3000万元的旅游综合收入,为明星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明星速度”。
明星村的脱颖而出,生动体现了“一村一品”提升乡村颜值、助推产业兴旺的强劲动力,更是我省做优做强“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升级版”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我省立足乡村独特资源,以区域化推进、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带动的思路,不断扩展产业规模,调优发展布局,“一村一品”正向“一村多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加快转型。如渭北、陕北的苹果,秦岭南北浅山区的猕猴桃,关中设施瓜菜,秦巴腹地的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一再延伸,带动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产业集群效应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3 创新驱动添活力 铺开发展新画卷
穿过一道道山梁,浓郁的制瓷文化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的手工陶艺品尽显匠心传承,依山而建的农家宅院透着厚重的黄土文化……这是记者对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的第一印象。在这里,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提升着整个小镇的“韵味”。
千百年来,陈炉瓷业兴盛,炉火不熄,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秀美的山川景色,丰富的文化积淀,赋予陈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2014年,陈炉镇借力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东风,迈开了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步伐。
多年来,陈炉依托资源禀赋,加快推动特色陶瓷产业与古镇旅游业相融合,先后发展陶瓷生产专业合作社60余家,打造出集陶瓷原料采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聚群,全镇34%的人口被镶嵌在产业链上,让“郁郁千家烟火迷”的生产场景历久弥新,更显绚丽多彩。
以创新为驱动,助推“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是铜川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特色产业业态的有力见证。目前,铜川1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势头强劲有力,乡村建设各美其美,尤其是陈炉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万元,比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美丽乡村,不能千村一面,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源泉。”省农业农村厅休闲农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年来,我省因地制宜,立足“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新理念、新方式、新发展,推动三产多元融合、共荣共生,全省形成了一批“种养加”和服务业、文化创意协同发展的新模式,真正盘活了村镇生态、经济双活力,让一个个美丽乡村在提质增效的发展机遇中追赶超越。
随着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出炉,我省“国字号”“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90个。这些村镇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落在三秦大地的版图上,各具特色,又自成一体,不仅铺开了全面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也为我省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