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岸起绿洲 “地标”产品耀三秦

特别关注
    今秋合阳黑池镇红薯喜获丰收。

    黄龙县养蜂试验站副站长方冲伟介绍黄龙中蜂养殖情况。

    在吴堡县辛家沟镇深贬墕村,村民高秀利捧着刚刚采摘下来的青梨开心不已。

    俯瞰合阳洽川黄河湿地,水草丰美,与湛蓝的天空交织成一幅高颜值生态图景。(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又是一年冬来到。记者沿着渭南市合阳县沿黄公路向北而行,只见黄河水蜿蜒流转,沿途风光一览无余,大片绿色令人赏心悦目。
  从高处俯瞰,广袤的三秦大地绿色版图由浅变深,黄河沿岸绿洲连片,铺展着黄土高原的绿色脊梁。无边的林海中,孕育着丰富的林特资源,一颗颗地标“明珠”在好山好水的滋养下更加耀眼夺目。
  发挥优势 打好产业“升级牌”
  11月7日,天光放晴,举目清明,站在刚刚采收完的红薯地里,秦艳军琢磨着,明年要不要扩大种植规模。
  秦艳军是合阳县黑池镇西休村曙光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几年,凭借红薯育苗、红薯种植、红薯加工等“一条龙”产业,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以前,红薯是我们的主粮、‘救命粮’,让很多人填饱了肚子。现在,红薯成了致富产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新品种、新技术让红薯产量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新高,秦艳军激动地说,“今年红薯大丰收,亩产量最高突破了5300公斤,平均每亩收入近2000元。”
  合阳红薯种植历史悠久,据相关记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解决口粮不足,产量较高的“北雷红”红薯栽培遍及合阳县。1987年,合阳县种植红薯10.5万亩,是历史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
  如今在合阳说起“北雷红”,老一辈人个个都能讲出不一样的故事。作为曾经响彻西北的“重量级”红薯品牌,“北雷红”因品种更新缓慢等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015年,合阳红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黑池镇以此为机遇,着力打造全国“有机红薯第一镇”,通过提品质、扩规模、调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合阳地处黄土台塬地带,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适宜红薯生长。”秦艳军介绍,近年来,合阳县利用地理标志品牌优势,推动有机红薯产业做大做强,构建出从品种培育到加工销售的多元化产业格局。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5万余亩,建成6个千亩红薯示范基地和10多条红薯粉条、薯干等加工生产线,带动近千户农民增产增收。
  老品牌重整旗鼓,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合阳红薯产业“升级板”初具成效,各式各样口味丰富的红薯制品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高端有机红薯相继走出国门,真正让小红薯变了大产业。
  做优特色 打好绿色“生态牌”
  初冬时节,走进延安市黄龙县,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在这里,91%的林草覆盖率营造了四季如春的美景,“黄河绿洲”“天然氧吧”等美誉更使黄龙成为旅游观光胜地,人们信步于森林生态之美,又能享受原生态的特优农产品。
  在黄龙县的茫茫林海中,核桃、食用菌等特色资源丰富多样,蜜源植物达300余种,中蜂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不同于养殖西蜂需要“赶蜂找蜜”的一路迁徙,黄龙县为本土中蜂构建起了与林木花草以及农作物相促共生的绿色循环生态温床,产出的土蜂蜜醇厚清甜且绿色无污染。
  自2013年黄龙蜂蜜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以来,黄龙县就将中蜂养殖作为“一县一品”重点产业之一,在养殖和深加工产业延伸上不断探索新路子、创建新模式,把中蜂产业打造成了地理标志富民兴农的金字招牌。
  “目前,黄龙县有1700多户中蜂养殖户,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1家。全县养殖中蜂9.2万箱,年产蜂蜜近1500吨,农民人均增收近2500元,实现产值超7480余万元。”中蜂产业发展的一点一滴,黄龙县养蜂试验站副站长方冲伟都了然于心。
  在做优本土特色产业之余,兼容并蓄培育引进新品系,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也是延安市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套有效做法。
  在黄陵县,“玉露香梨”这一从外地引进的水果品种,自1999年栽植发展以来便顺风顺水。2011年,“玉露香梨”被定名为“黄陵翡翠梨”,此后作为黄陵一款独特的地标产品,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栽植,生产效益日渐突出,已成为黄陵县果农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地理标志可以是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传统品牌,也可以是有创意、有创新、有前景的新兴品牌。我们要把地理标志品牌擦亮打响,就要坚持绿色发展,同时,在规范、管理、提升上下功夫,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延安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郭永宁说。
  打好“生态牌”,做足地理标志大文章。如今,延安各地正以绿色兴农、品牌富农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构建了以苹果、核桃、红枣等林果经济为主导,中蜂、食用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为补充的生态产业体系,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从不断释放的生态红利中得到实惠。
  深挖潜力 打好文化“特色牌”
  立冬才过,天气渐冷,我省黄河沿岸仍显生机勃勃,抢收抢种的丰收场景正持续上演。
  11月9日,在榆林市吴堡县辛家沟镇深贬墕村,成片的青梨成熟了,阵阵果香萦绕田间地头,忙碌采摘的村民喜上眉梢。“今年虽然降雨多,但青梨长势还不错,品相饱满,口感香甜,个头大的有半斤多呢。”正在地头装箱的村民高秀利开心地说。
  深贬墕村的梨园是吴堡丰润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打造的吴堡青梨标准化示范基地。“这片园区处于初果期,亩产量在2000公斤至2500公斤之间,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每亩收入近3万元。”园区负责人李万成介绍,吴堡青梨种植成本低,好管理,市场价值高,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吴堡青梨是黄河沿岸的传统优良品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曾创下高达50余万公斤的产量记录。走过巅峰之后,受树势老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吴堡青梨种植面积大幅缩减,一度濒临灭绝。
  近年来,黄河吴堡段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成为沿岸又一片“生态绿洲”,吸引了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更为吴堡青梨走出谷底、重振品牌铺垫了美丽底色。
  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打造特色产业新地标为动力,吴堡县整合资源优势,大力扩展青梨种植面积,通过栽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迈开了吴堡青梨提质增效的产业化发展新步伐。
  目前,吴堡青梨面积1100余亩,“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动人美景点缀在黄土地上,不仅让吴堡人重拾记忆,也为黄河绿洲再添一道新景。
  “吴堡青梨作为地方名优产品,彰显着地域特色,积淀着历史人文。”吴堡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吴堡县将把青梨作为主导产业,持续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让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不断转化成打造一流“梨品牌”的源头活水。
  让文化“特色牌”发挥最大的价值,既要深挖资源优势,也要活态化传承。在榆林各地,佳县红枣、米脂小米、横山绿豆等地标“明星”品牌,正是因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每一个都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而浓厚。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放眼我省黄河沿岸,满目皆绿,林草丰美,一个个“活力地标”“品牌地标”正从中孕育,熠熠生辉,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共赢之路沿着绿水青山正徐徐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