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回首
薛峰水库

  丁继坤

  连绵不断的秋雨,引发黄龙、薛峰山川的河水暴涨,不断涌向下游的水库。一座大坝巍然屹立,坚如磐石,以雄伟的身姿锁住蛟龙,确保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当地防汛减灾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韩城人造“天湖”——薛峰水库。薛峰水库位于韩城西北约20公里处的板桥镇小米川口澽水河上,是20世纪70年代建好的一座大型水库。
  雨过天晴,我怀着十分向往的心情重游薛峰水库。转眼40多年过去了,作为曾参加水库建设的一员,回想起那修建过程中的日日夜夜,真是令人终生铭记,难以忘怀。
  站在大坝上,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不由人回想过去的峥嵘岁月。我仿佛看到当年回填大坝时飘扬的红旗、川流不息的架子车、装土运土的劳动场面;听到高音喇叭播放的嘹亮歌声、东方红拖拉机碾坝时隆隆的机车声、民兵们抬夯打边角的号子声……
  1972年,韩城为了实现粮棉生产稳产高产,经考察论证,决定原修建的薛峰水库重新上马,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从城郊、红旗、芝川、板桥等8个公社抽调1.3万多名精兵强将,按照民兵营、连、排编制,浩浩荡荡挺进薛峰川,投入到战天斗地的修建水库中。当时我还是不足20岁的小青年,怀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干劲,奔赴几十里外的建设前线,参加回填大坝工程。
  为了赶在来年汛期前把大坝填成,参加水库修建的民兵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管风吹雨打,坡陡路滑,日日夜夜,车来人往,奋战在工地上。由于坝低土高,拉运土方时经常有人翻车跌倒,但轻伤不下火线,还得接着继续干。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民兵们凭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硬是用架子车把一座土山挪了位置,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
  1973年7月,一座总库容436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024万立方米的薛峰水库基本建成。特别是1975年5月1日,随着南、北干渠的投入使用,“高峡出平湖、水上芝阳原”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为水库下游的万顷良田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到水库边,只见水面深蓝浩阔,碧波荡漾,微风一吹,泛起层层波纹。这里真是天然氧吧,空气新鲜,环境优雅,令人心情舒畅。随后,我信步来到水库东面的溢洪道口,远眺大坝,它好似一条巨龙,锁住了奔腾的河水,又如驯服的骏马,造福于民。还有那宽大的水面,好似一片五颜六色的明镜,在群山的衬托下,显示出人造天湖的壮观和美丽。
  山欢水笑红旗扬,天翻地覆慨而慷;韩城人民多壮志,峰川引水谱新章。如今,人造“天湖”挂西川的薛峰水库不仅浇灌着万顷良田,还承担着供应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在当地经济、防汛、抗旱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