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省发布《朱鹮保护蓝皮书》
本报讯(记者 黄敏)10月26日,省林业局发布《朱鹮保护蓝皮书》,涵盖朱鹮概况、朱鹮“灭绝”和重新发现、朱鹮保护研究、主要保护措施、朱鹮保护成效、朱鹮文化与对外交流和朱鹮保护展望七部分内容。
1981年5月,科学家在我省洋县重新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最后的“庇护所”。在40年的保护实践中,我省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为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可借鉴方案。其中,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野化放归三大举措是朱鹮保护恢复的关键。目前,我省秦岭森林覆盖率已达82%以上,朱鹮野外种群突破4453只,全部在陕西。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5个,野化放归种群4个,放归个体192只,增长145只。
40年来,我省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相继攻克了小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成为世界朱鹮保护研究的科学高地。有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奖4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创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4个,为朱鹮保护繁育树立了行业标准。
目前,朱鹮已经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危险,但是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朱鹮保护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下一步,我省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朱鹮保护模式,在实施秦岭北麓连续10年野化放归行动的同时,科学推进其他历史分布区野化放归,促进朱鹮种群持续扩大扩散,实现野生种群稳定、可持续繁衍,让朱鹮生生不息、自由翱翔。
1981年5月,科学家在我省洋县重新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最后的“庇护所”。在40年的保护实践中,我省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为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可借鉴方案。其中,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野化放归三大举措是朱鹮保护恢复的关键。目前,我省秦岭森林覆盖率已达82%以上,朱鹮野外种群突破4453只,全部在陕西。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5个,野化放归种群4个,放归个体192只,增长145只。
40年来,我省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相继攻克了小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成为世界朱鹮保护研究的科学高地。有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奖4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创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4个,为朱鹮保护繁育树立了行业标准。
目前,朱鹮已经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危险,但是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朱鹮保护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下一步,我省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朱鹮保护模式,在实施秦岭北麓连续10年野化放归行动的同时,科学推进其他历史分布区野化放归,促进朱鹮种群持续扩大扩散,实现野生种群稳定、可持续繁衍,让朱鹮生生不息、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