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杏”福大道越走越宽
大杏挂满枝头。
杏儿丰收了,阿氏村村民姜凤霞喜笑颜开。
杏子成熟时,蓝田县一片片杏林成为网络主播的“宠儿”。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初秋,杏子虽落,杏树却依旧郁郁葱葱。从高处俯瞰,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是白云绿野间一块还算方正的烟火之地。8月12日清晨,当一缕摇摆的青烟穿透沟口那棵充满沧桑的古杏树,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袅袅升腾时,70岁的姜世华已经像往常一样,来到那片离家不远的杏园里。
蓝田是全国大杏优质生产基地,主栽区涵盖华胥、洩湖、三官庙等13个镇,核心区为华胥镇。在姜世华看来,这里有两个季节最吸引人:3月初的杏花微雨,6月初的杏香满园。在多年发展中,大杏已成为蓝田县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
1 古韵悠长 小村因“杏”而红
华胥镇是蓝田大杏核心栽植区,栽培历史已有2500多年。“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唐代诗人钱起的这首诗表明,当时蓝田县杏树已成园栽培。
关于蓝田大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伏羲、女娲创世之时,因吃了其母阿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之果后,灵气顿生,方得河图洛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华夏远古文明之基。
虽是传说,但蓝田大杏早已盛名在外。尤其是阿氏村,作为主栽区的核心,其大杏栽培历史正如女娲传说一样,源远流长。姜世华称,村里老几辈人都栽杏树,女娲沟里那一棵棵枝干遒劲的古杏树,打他记事起就有了。如今,那些“两人合抱”的古树在村中依然随处可见。
大杏是阿氏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共有杏树2800余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杏园。在经年累月的作务过程中,村民积累了良好的杏树栽培管理经验。杏粮、杏果、杏蔬、杏草、杏木间作,春季保花定果,夏季防虫采摘,传统的作务方法和严格的作务标准,造就了蓝田大杏水土保持、水利灌溉循环和农耕农事互利共生的立体种植系统。
2017年6月,蓝田大杏种植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历史悠久的蓝田大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8年,蓝田县在阿氏村举办首届杏花节,这个昔日寂寥的小村庄因杏走红。
3月万株杏花争艳,4月千亩杏花望蓝天,5月杏黄惹人馋,6月采摘乐趣多……如今,每到杏花绽放、杏子成熟时,蓝田县就会举办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前来阿氏村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2 牵手电商 大杏因“网”而兴
珍惜每一寸土地,是阿氏村人的传统;管好每一株杏树,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历经千余年后,这里的村民依然保留着在杏树幼园中套种蔬菜、杂粮的习惯。在销售方面,他们也紧跟潮流,牵手电商,走出了一条电商助力杏产业蓬勃发展的特色之路。
村民李伟利家有3亩成龄杏树,今年1亩地收入近2万元。“价格特别好,零卖10元一斤,而且不出村就卖完了。”李伟利笑容满面说道。
蓝田大杏虽然好吃,但保鲜期短,需及时出售。为解决销路问题,蓝田县在各个大杏主产村建立电商综合便民服务站,引导群众积极创业。电商进村,村民创业热情高涨,大杏销量突飞猛进。今年李伟利家的3亩大杏,就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空的。
每年6月上旬,是李伟利最为忙碌的时候。从采摘、包装到装箱、销售,每一步她都亲力亲为。“我们有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加上大杏品质好、口感佳,我一年能卖3万多斤。”李伟利说,这两年大杏价格较好,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人均年收入超过1.4万元。在阿氏村辐射带动下,周边村近几年栽植杏树1.2万亩。
按照当地村民的说法,在陕西方言里,“阿氏”与“娲氏”发音相近,阿氏村种植的大杏就是最正宗的娲氏大杏。因此,蓝田县早在2005年就注册了“娲氏牌”大杏商标。品牌赋能之下,蓝田大杏“触电上网”,插上电商翅膀,注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3 延伸链条 产业因“融”而丰
杏花盛开时,十里女娲沟美不胜收;杏子成熟时,万亩杏树园鲜果飘香,4万余亩杏树点缀蓝田。随着当地深度开发经营大杏产业,一条规模化的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拓展。为促进大杏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蓝田县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大杏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促进产品与市场衔接。
阿氏村成立娲氏杏果专业合作社后,村民推举姜世华为合作社理事长。“每年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大杏占全村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咱的杏子不愁销路。最热闹时,村里一天来了300多名客商。”姜世华称,在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下,“娲氏大杏”品牌越叫越响。
跻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对蓝田大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保护好、传承好这一特色复合农业文化系统的同时,让大杏产业突出重围、融合发展?蓝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雷新刚告诉记者,该县通过举办“杏花节”,把杏花烂漫的女娲沟打造成为西安地区休闲农业“春来第一景”;建立蓝田大杏博物馆,保护和展示蓝田大杏悠久厚重的栽培历史文化;在全面开展大杏种植科学研究的同时,实施大杏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一系列举措之下,蓝田大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愈加丰富。
以花为媒,以杏为核,以美为介。蓝田大杏历经千百年的农耕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壮大。随着杏产业、杏文化以及乡村游的深度融合,一条“鲜果经济”“美丽经济”“旅游经济”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杏”福之路越走越宽。
手记
思路一变天地宽
■赖雅芬
蓝田人素来爱杏,对杏寄予莫大的希望。近年来,蓝田大杏也不负众望,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在蓝田人的心中,栽几亩杏树不光是图一份营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然而,几年前并非如此。以阿氏村为例,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栽植优势,却因交通不便、宣传滞后等原因,导致花季美景无人赏、杏儿熟了无人买,白白浪费了资源。
为守住传统、保护山水、留住乡愁、激活历史,蓝田县转变发展思路,以境内500余株古杏树为载体,在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在阿氏村建立娲氏大杏遗址主题公园,加强和保护地域农耕文明;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基础设施,让大杏不仅产得出,更能卖得出;将大杏产业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平台……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不断努力探索下,蓝田大杏品牌越擦越亮,万千农民从中受益。传承久、景色美、杏儿甜、故事多的蓝田大杏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后,对进一步做好蓝田大杏种植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努力实现当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杏儿丰收了,阿氏村村民姜凤霞喜笑颜开。
杏子成熟时,蓝田县一片片杏林成为网络主播的“宠儿”。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初秋,杏子虽落,杏树却依旧郁郁葱葱。从高处俯瞰,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是白云绿野间一块还算方正的烟火之地。8月12日清晨,当一缕摇摆的青烟穿透沟口那棵充满沧桑的古杏树,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袅袅升腾时,70岁的姜世华已经像往常一样,来到那片离家不远的杏园里。
蓝田是全国大杏优质生产基地,主栽区涵盖华胥、洩湖、三官庙等13个镇,核心区为华胥镇。在姜世华看来,这里有两个季节最吸引人:3月初的杏花微雨,6月初的杏香满园。在多年发展中,大杏已成为蓝田县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
1 古韵悠长 小村因“杏”而红
华胥镇是蓝田大杏核心栽植区,栽培历史已有2500多年。“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唐代诗人钱起的这首诗表明,当时蓝田县杏树已成园栽培。
关于蓝田大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伏羲、女娲创世之时,因吃了其母阿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之果后,灵气顿生,方得河图洛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华夏远古文明之基。
虽是传说,但蓝田大杏早已盛名在外。尤其是阿氏村,作为主栽区的核心,其大杏栽培历史正如女娲传说一样,源远流长。姜世华称,村里老几辈人都栽杏树,女娲沟里那一棵棵枝干遒劲的古杏树,打他记事起就有了。如今,那些“两人合抱”的古树在村中依然随处可见。
大杏是阿氏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共有杏树2800余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杏园。在经年累月的作务过程中,村民积累了良好的杏树栽培管理经验。杏粮、杏果、杏蔬、杏草、杏木间作,春季保花定果,夏季防虫采摘,传统的作务方法和严格的作务标准,造就了蓝田大杏水土保持、水利灌溉循环和农耕农事互利共生的立体种植系统。
2017年6月,蓝田大杏种植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历史悠久的蓝田大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8年,蓝田县在阿氏村举办首届杏花节,这个昔日寂寥的小村庄因杏走红。
3月万株杏花争艳,4月千亩杏花望蓝天,5月杏黄惹人馋,6月采摘乐趣多……如今,每到杏花绽放、杏子成熟时,蓝田县就会举办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前来阿氏村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2 牵手电商 大杏因“网”而兴
珍惜每一寸土地,是阿氏村人的传统;管好每一株杏树,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历经千余年后,这里的村民依然保留着在杏树幼园中套种蔬菜、杂粮的习惯。在销售方面,他们也紧跟潮流,牵手电商,走出了一条电商助力杏产业蓬勃发展的特色之路。
村民李伟利家有3亩成龄杏树,今年1亩地收入近2万元。“价格特别好,零卖10元一斤,而且不出村就卖完了。”李伟利笑容满面说道。
蓝田大杏虽然好吃,但保鲜期短,需及时出售。为解决销路问题,蓝田县在各个大杏主产村建立电商综合便民服务站,引导群众积极创业。电商进村,村民创业热情高涨,大杏销量突飞猛进。今年李伟利家的3亩大杏,就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空的。
每年6月上旬,是李伟利最为忙碌的时候。从采摘、包装到装箱、销售,每一步她都亲力亲为。“我们有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加上大杏品质好、口感佳,我一年能卖3万多斤。”李伟利说,这两年大杏价格较好,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人均年收入超过1.4万元。在阿氏村辐射带动下,周边村近几年栽植杏树1.2万亩。
按照当地村民的说法,在陕西方言里,“阿氏”与“娲氏”发音相近,阿氏村种植的大杏就是最正宗的娲氏大杏。因此,蓝田县早在2005年就注册了“娲氏牌”大杏商标。品牌赋能之下,蓝田大杏“触电上网”,插上电商翅膀,注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3 延伸链条 产业因“融”而丰
杏花盛开时,十里女娲沟美不胜收;杏子成熟时,万亩杏树园鲜果飘香,4万余亩杏树点缀蓝田。随着当地深度开发经营大杏产业,一条规模化的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拓展。为促进大杏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蓝田县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大杏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促进产品与市场衔接。
阿氏村成立娲氏杏果专业合作社后,村民推举姜世华为合作社理事长。“每年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大杏占全村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咱的杏子不愁销路。最热闹时,村里一天来了300多名客商。”姜世华称,在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下,“娲氏大杏”品牌越叫越响。
跻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对蓝田大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保护好、传承好这一特色复合农业文化系统的同时,让大杏产业突出重围、融合发展?蓝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雷新刚告诉记者,该县通过举办“杏花节”,把杏花烂漫的女娲沟打造成为西安地区休闲农业“春来第一景”;建立蓝田大杏博物馆,保护和展示蓝田大杏悠久厚重的栽培历史文化;在全面开展大杏种植科学研究的同时,实施大杏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一系列举措之下,蓝田大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愈加丰富。
以花为媒,以杏为核,以美为介。蓝田大杏历经千百年的农耕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壮大。随着杏产业、杏文化以及乡村游的深度融合,一条“鲜果经济”“美丽经济”“旅游经济”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杏”福之路越走越宽。
手记
思路一变天地宽
■赖雅芬
蓝田人素来爱杏,对杏寄予莫大的希望。近年来,蓝田大杏也不负众望,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在蓝田人的心中,栽几亩杏树不光是图一份营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然而,几年前并非如此。以阿氏村为例,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栽植优势,却因交通不便、宣传滞后等原因,导致花季美景无人赏、杏儿熟了无人买,白白浪费了资源。
为守住传统、保护山水、留住乡愁、激活历史,蓝田县转变发展思路,以境内500余株古杏树为载体,在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在阿氏村建立娲氏大杏遗址主题公园,加强和保护地域农耕文明;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基础设施,让大杏不仅产得出,更能卖得出;将大杏产业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平台……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不断努力探索下,蓝田大杏品牌越擦越亮,万千农民从中受益。传承久、景色美、杏儿甜、故事多的蓝田大杏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后,对进一步做好蓝田大杏种植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努力实现当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