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凉风有信”

杨舟平
“闲生伤感,闷生无聊。”我是认可这句话的。尤其到了我这年龄,加上性情,看电视、读文章、听小说,每当看到听到动情处就止不住偷偷流泪,如在人前还挺不好意思。于是,我就想,人是不是到了一定年龄,感情会越来越脆弱?比如,前段时间立秋了,本是正常节气轮转,我却心生感慨,将立秋与人生联系起来,以前很少有这种感觉。
我想到“凉风有信”这句话,大意和“一叶知秋”差不多吧。风渐渐凉了,风把信带给人们;伏天的热风不再来了,暑气该走了,天气也就凉下来。人常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风一吹,树叶摇落,孟秋时节正式开始。这不,立秋前一天我把汽车停在树下,凌晨起风了,大清早发现汽车引擎盖干净如初,而立秋当晚,汽车仍停在原地,次日早上看见汽车引擎盖上落叶片片。落叶虽不多,但你不能不服古人发明二十四节气之神奇,节前节后相隔不久,物候现象竟如此不同。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看来自古文人雅士对凉风还是很敏感的。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每候是五天,三候是一气,一个节气被称为“三候”。因此,就有了“立春三候、立夏三候、立秋三候、立冬三候”不同说法,有点像现在的一星期七天,只不过古人把七天换成三候,把一星期换成了具体的节气名。星期源于古巴比伦,为记录时间而创制,是清朝末年才在我国开始流传的。而二十四节气源于“夏历”,西汉时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可见,二十四节气推行也罢,星期创制也罢,都有来头,作为记录时间的符号,各有优劣,论高论低,并无意义。
立秋一过,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天就走到尽头了,凉风变成寒风,严冬不请自来。此所谓“寒暑易节,春秋代序”,不管你喜欢还是忧虑,反正自古如此。
所以,我想到了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这是对秋天最乐观的诗,怀一颗清净的心看世界,行走于天地间,满心充满美好。而几乎是同时代的杜牧却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杜牧眼里,秋天是悲凉寂寥的。再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天赏景不自扰,自在悠哉,由衷发出“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感叹。看来心境不同,性情不同,年代不同,时局不同,对秋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秋天不仅是天气转凉的季节,也是万物收敛聚集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天凉时收获,可使人冷静;收获时收敛,让人懂得什么是舍得,什么是适可而止。一场秋雨一场寒,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去体味秋天的壮美、辽阔、从容、淡然。
“凉风有信”“一叶知秋”,秋天像是人生的中年了。有人说:“阳光若生了锈,便成了时光。”我祈福,时光可否停留在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