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枳壳产业成“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 姚远 通讯员 席汉初
8月3日,记者走进汉中市南郑区福成镇明三湾村王永宽家,只见绿油油的枳壳树硕果累累,飘出淡淡的清香。
十多年前,王永宽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栽了1000多棵枳壳树,现在有600多棵已经挂果。王永宽走进地头的枳壳树园,用竹竿轻轻一敲,树上绿莹莹的枳壳果齐刷刷落满一地,妻子弯腰捡起果子装进口袋。“今年能收8000多斤鲜果,客商上门抢着收购,每斤1元左右,有一年卖了3万多元。”王永宽高兴地说。
三湾村有100多户枳壳种植户,面积2000多亩,今年已经出售鲜果10多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来,福成镇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大户带动、项目扶持等方式,利用房前屋后、山涧沟壑、荒山荒坡栽植枳壳树。该镇制定优惠政策,将枳壳纳入退耕还林和产业扶贫项目。帮扶部门筹资30多万元,购买优质枳壳树苗无偿发放给脱贫户。同时,该镇组织部分镇村干部奔赴湖北等地考察学习,聘请华中农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运江返乡开展枳壳技术培训和规划发展蓝图。目前,该镇已在明三湾、底坪、大营3个村发展枳壳4000亩,建成2个烘烤房,解决枳壳初加工难题。
枳壳树四季常青,既美化了环境,又构筑起水土流失的生态屏障。随着树龄增长,结果更多,收入会更高,成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8月3日,记者走进汉中市南郑区福成镇明三湾村王永宽家,只见绿油油的枳壳树硕果累累,飘出淡淡的清香。
十多年前,王永宽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栽了1000多棵枳壳树,现在有600多棵已经挂果。王永宽走进地头的枳壳树园,用竹竿轻轻一敲,树上绿莹莹的枳壳果齐刷刷落满一地,妻子弯腰捡起果子装进口袋。“今年能收8000多斤鲜果,客商上门抢着收购,每斤1元左右,有一年卖了3万多元。”王永宽高兴地说。
三湾村有100多户枳壳种植户,面积2000多亩,今年已经出售鲜果10多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来,福成镇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大户带动、项目扶持等方式,利用房前屋后、山涧沟壑、荒山荒坡栽植枳壳树。该镇制定优惠政策,将枳壳纳入退耕还林和产业扶贫项目。帮扶部门筹资30多万元,购买优质枳壳树苗无偿发放给脱贫户。同时,该镇组织部分镇村干部奔赴湖北等地考察学习,聘请华中农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运江返乡开展枳壳技术培训和规划发展蓝图。目前,该镇已在明三湾、底坪、大营3个村发展枳壳4000亩,建成2个烘烤房,解决枳壳初加工难题。
枳壳树四季常青,既美化了环境,又构筑起水土流失的生态屏障。随着树龄增长,结果更多,收入会更高,成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