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秦农论语
水利兴 粮食丰
  ■ 黄敏
  水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以水兴农更是由来已久。关中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主产区,境内黄河及其支流泾河、渭河、洛河等大小河流星罗棋布,发达的水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实现“禾黍丰而仓廪实”,早在战国末年秦人就开始修水利、兴农桑,历时十年建成关中首个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开启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大大改变了关中农业生产面貌,对后世引水灌溉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秦岭南缘,一江汉水昼夜奔流,孕育了陕南“鱼米之乡”的美丽风光。踏着汉代山河堰、民国褒惠渠的历史足迹,石门灌区彰显着发展活力,承担着我省最大水稻灌区的供水,把“水润稻米香”的田园梦想照进了现实。在陕北,拓家河灌区、南泥湾灌区等高原灌区相互守望,在严重缺水的黄土地上谱写水清地绿、生态惠民的丰收赞歌。
  水是粮食的命脉,庄稼无水不收。近年来陕西水利建设高歌猛进,先后建成12大灌区遍布三秦大地。尤其在关中地区,宝鸡峡、泾惠渠、交口抽黄、东雷抽黄等几大灌区相通相融,在不断改革与探索中,打通了关中骨干工程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脉络,构建起一个覆盖全域,水系连通、管网相通、渠系成形、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水利大网。一曲水润三秦、粮食增产的岁月长歌愈显波澜壮阔。
  在陕西这片热土上,一个个灌区从时光中走来,鼓足了水利人追赶超越的劲头,接力护航“一渠清水”源源永续,努力让老百姓用上“安全水”“小康水”。
  水是最大的民生福祉,直接影响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为加快转型升级,厚植节水灌溉理念,近年来各大灌区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建设,以数字智能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效节水助力农业生产,持续完善水利综合设施,全面提升水环境,逐步形成了水清、岸绿、渠畅、景美的“幸福灌区”新格局,不仅让“陕西粮仓”越来越丰实,也为全面乡村振兴夯实基础,擦亮底色。
  好水好田好风光。放眼三秦大地,一个个“引水入田”工程扮靓广袤乡村,一片片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绿意涌动。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正彰显着陕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一滴水折射出粮食生产的质量水平,一条渠流淌着区域发展的活力后劲。步入新时代,高质量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奋楫扬帆,踏浪前行,聚力打造粮食产业发展新高地,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