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一名老党员的本色
  王英辉

  我的面前,放着一份工整小楷手书的遗嘱复印件,那是我的忘年交——百岁老革命前辈黄任毅生前亲手交给我的。
  “不设灵堂”“不收花圈挽幛”“不留骨灰、不设墓地”……落款处,除了空缺的日期,其余内容都写得斩钉截铁,似乎缺乏一丝人情味。但十来年的交往相处,让我意识到黄老如此处理后事,符合他这位老党员一贯的作风与品行。
  黄任毅1915年出生于西安户县的一个小乡村,风华正茂时,奈何战火纷飞,求学路断。本应前往上海报考美专的他,因1937年上海沦陷,只得进入当时西安的一所师范学校。入学不久,热血激荡的黄任毅很快就成为进步学生中的骨干。
  1939年,黄任毅被组织安排转移到了延安。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虽然生活简朴清贫,但是人们心存理想、斗志昂扬。在延安时,经常能在各种场合见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他们亲切和蔼的形象令黄任毅印象深刻。最令他难忘的是自己被分到了鲁迅艺术学院进行学习。那时,黄任毅和当时著名的漫画家华君武,还曾吃住在同一个地方,两人年龄相仿,很是谈得来。作为教授的华君武与学员们一起住窑洞、吃小米粥的简朴作风,濡染、影响着黄任毅。青年时代这段革命圣地的经历,铸造了黄任毅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灵魂,打磨出了他甘愿一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黄任毅给老部下留下了深刻印象。“黄老向来以公家事为最大,哪怕是公家的一个曲别针、一块橡皮,他都不会多拿,不会占一点小便宜。”一位老部下说。有一年,省公安厅邀请黄任毅去延安,请当年在延安保安处的老同志回忆一些当年的事情,准备建设遗址博物馆,来回的车费、住宿费先由自己掏,随后可以在单位报销。但是,出差回来后,办公室催了几次,让黄任毅来报销时,他却一再推辞说:“去延安的事,是我自己的事,我在回忆我的过去,怎么能让公家掏钱。”
  20世纪80年代经济条件稍好的时候,每次下乡出差住宿时,办公室会想办法给黄任毅安排一个好点的房间。可是黄任毅看到后,总是皱一下眉头,随后摇摇头说:“我还是跟你们一起住,不要搞特殊。”省公安厅还曾给他配备了一辆小轿车,方便他工作。但是,黄任毅依然摇着头说:“这车费油、花钱,坐它干吗,不如我坐公交车方便。”
  在黄任毅的影响下,子女们也继承了他的作风。在办理黄老的后事时,相关单位关照说,可以留下一辆车,方便他们使用。但是,女儿在表示感谢后毅然拒绝了。她的原因很简单,父亲的事,子女们自己办,多占公家一分钱也不行!
  黄老过世后,家人查了他所有的银行存折,竟然只剩409元。但是,我心里最清楚,他每月的离休金化作一沓沓党费、捐款、救济、资助的票据……他一生,永葆一名老党员不变的本色!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