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听老茶人讲述陕茶选育背后的故事——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王衍成(左一)在田坎育苗基地查看苗木长势。

肖斌(中)带领陕西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对勉县茶园管理进行指导。

茶农正在采摘茶叶。

    绿满茶山。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杨杰 文/图
  29年前,一座沿海小城,一场茶业盛会,一位青年在此倍受鼓舞,自此走上陕茶品种选育之路。历时20年,茶园为家,茶树为伴,终于,“陕茶1号”诞生,陕西有了自己的茶树品种。这位青年就是王衍成。
  从一棵茶树到一个国家登记品种,“陕茶1号”实现了陕茶品种从“群体”到“纯种”的跨越,填补了我省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空白,也开启了陕茶品种选育的新时代。
  据了解,我省现有茶园293.4万亩,其中无性系优良品种约30种,除自主选育的“陕茶1号”之外,还有以中茶108、安吉白茶、乌牛早等为代表的引进品种。如今的茶区,茶香飘满山,茶农绽笑颜,茶产业已经成了一方群众的生态、富民产业。
  1 一株茶苗 孕育陕茶新希望
  “陕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陕茶产业要想做大做强,我们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茶树品种,这事一定要有人去做。”1992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全国茶叶学会代表大会上,29岁的王衍成萌生了选育无性系茶树新品种的念头。
  还没开始干,质疑声便接踵而来,“你一个中专毕业的,虽然有点基础,但这么复杂的事你干得来吗?”“品种选育这都是科研院所做的事,个人选育恐怕是天方夜谭”……但这些声音并没有让王衍成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
  “当时我还是安康市基层茶果技术推广站的副站长。因为在基层工作了很多年,所以我知道茶农最需要什么。对于茶树,就是要早发芽、早上市,这样才能卖上好价钱。”于是,王衍成将“发芽早”作为选种的首要标准。
  为了搜集“早芽种”,王衍成带着站上的同事到处跑,几百亩的茶园,十几万株茶树,他们一行一行看,一株一株比。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在老家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王衍成确定了“1号单株”,并开始第一次繁育。
  没有地就开荒,没人帮就自己干。平地、筛土、铺苗床、扦插,王衍成亲力亲为,一年下来,扦插的苗子活了72株。随后,他便在自家地里用这72株茶苗建起了无性系试验茶园,开始扦插育苗。
  1999年,王衍成正式建起了4分地的茶园,作为日后扩繁和品质实验的基础。此后的几年间,他辗转各地的茶叶研究所学习,先后建立起“陕茶1号”品种对比试验园、“陕茶1号”示范园。
  2011年,“陕茶1号”被正式认定为省级良种,首次在双龙镇推广了29.5亩,并于2019年成为陕西省首个、全国第9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品种。截至目前,“陕茶1号”在省内外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
  从1株到72株,从4分地到29.5亩,再到如今的10万余亩,“陕茶1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倾注了王衍成29年的心血。
  “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扩大‘陕茶1号’推广面积,以重庆、四川、湖北等地为重点推广地区,力争让‘陕茶1号’成为秦巴山区的主导品种。不仅如此,还要继续完善‘陕茶1号’生产加工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以此形成良好产业技术体系,让‘陕茶1号’行更稳、走更远。”提起未来,王衍成信心满满。
  选育不止,奋斗不息。“在‘陕茶1号’的基础上,我们还在继续选育适合秦巴山区的新品种,目前已经选育出了34个品系,这意味着以后还将有新的优良品种出现。”王衍成说。
  2 品种掣肘 陕茶发展道阻且长
  “一到紫阳,我们就进了茶山,在安徽老家吃大米,到了这儿,就只能吃玉米糊糊。没地方住,就在山上建个小四合院,全站19个人,吃住都在一起……”提起1962年刚到紫阳茶叶试验站时的情景,陕西茶树品种资源研究专家、高级农艺师程良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万事开头难。在程良斌的心里,只有选育良种一个念头。那时,试验站上的工人都是穷苦农民,他们没文化,更不懂种茶,从建茶园、茶树移栽,到修剪、管理,程良斌和同事们一样一样地教。
  白天在茶山上跑,晚上进茶厂做茶。遇上降温天气,为了防冻,夜里就在茶园里烧火,整夜守着茶树。“苦是肯定苦了,但大家肩上有担子,心里也有劲儿。”时隔50余年,回忆起当初的岁月,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记忆犹新。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在优良品种选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程良斌说,“陕茶1号”的诞生对陕茶品种选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各种条件制约,目前陕茶栽种品种仍以群体种为主,无性系优良品种占比较少,并且大多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品种,自主选育良种仍旧十分稀缺。
  在程良斌看来,陕茶品种选育,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据了解,我省仅有安康学院近年才开设茶学本科专业,招生人数每年只有30余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仅从2020年开设茶学专业。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陆续离岗,陕茶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近年来,省级茶产业专项取消,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良种选育工作得不到资金支持,因而进展缓慢。”程良斌告诉记者。
  3 精准破题 助力陕茶逆势突围
  “近年来,外省茶产业异军突起,我们应该从中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比如,设立省级茶产业发展职能机构,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提高对良种选育的重视程度,以此助推陕茶突破发展瓶颈。”原陕西茶业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教授肖斌表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在品种选育、技术设备提升、良种推广等方面加强扶持。
  肖斌认为,限制陕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是其中之一。对此,肖斌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并在相关院校设立茶学专业,为陕茶品种选育、推广积蓄人才力量。
  强化科技支撑也不容忽视。肖斌介绍,我省科教资源丰富,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一优势,组建相关技术研究机构,以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攻关,切实解决陕茶育种、种植、加工等各环节的技术难题。
  此外,我省茶企数量虽多,但小、散、弱的问题较为突出,缺乏大型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拉动和市场开拓乏力。“要选择规模大、成长性好、知名度高的茶企重点进行扶持,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让他们在良种选育、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肖斌说,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势在必行。
  “陕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如今已成为我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兴旺,种业先行。品种选育是陕茶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应多方协同,精准破题,补齐短板,推动陕茶提质增效、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肖斌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