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脱贫攻坚,没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贾满涛展示纯手工制作的桃木手串。
武功县风源农业有限公司残疾人入股分红大会现场。
在商洛市宁商协作残疾人之家,心智障碍学员和听障患儿家长在此务工。
妈妈推着海浪在村道上。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据省残联统计,2014年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为41.56万人,目前已全部实现脱贫,我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近年来,我省残疾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都能看到残疾人自强不息、奋斗逐梦的身影。作为一个特殊困难群体,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他们正在努力突破生理和心理条件的束缚,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行。
1 精准扶贫 圆残疾人的创业梦想
“我叫海浪,大海的海,浪花的浪。”家住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五联村的海浪,经常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5月11日,记者见到海浪时,她正在用嘴唇触碰手机屏幕,快速回复一位客户的咨询。
“看到你们我有点紧张,其实平时打字速度比这还快。”一向开朗大方的海浪,竟然有点羞涩。背靠着身后那只棕色的毛绒玩具,海浪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
29岁的海浪患有先天性脑瘫,加上3个月大时的一场高烧,她的四肢严重萎缩,日常生活只能靠家人照料。为此,这个清贫的家庭常年鲜有笑声。
2015年,海浪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甘现状的她想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在帮扶干部程薇的建议下,海浪开始做电商,卖起了各地坚果及家乡的苹果、花椒等农产品。
“刚开始几个月一单生意也没有,急得我吃不下睡不着。有一天,终于有人要买2斤枣夹核桃。那一刻,我激动得泪流满面。”海浪说,那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尽管只挣了10元,对她来说意义非凡。
2018年9月,耀州区残联得知海浪的事迹后,为她申请了1万元的电商扶持资金,又为她提供了3000多元的货物和免费货架,帮她在家里开起了“海浪综合商店”。不仅如此,区残联还邀请老师上门对海浪进行电商培训。就这样,海浪的电商之路越走越宽。
2015年时,海浪一家还住在村上唯一的一孔土窑洞里。如今,她家早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为进一步助推残疾人脱贫攻坚,2017年,省残联会同省财政厅出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残疾人阳光增收”“农村残疾人电子商务扶贫”等政策,阳光增收每年扶持4260户,每户扶持5000元;电商扶贫每年扶持500人,每人扶持1万元。在各项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像海浪一样的贫困残疾人,短短几年间实现脱贫“摘帽”。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怎会看到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呢?”海浪说,“正常人用手能做的,我用嘴也能做到。我要尽心尽力把这份事业做好,这才是对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最好的回馈。”
2 辅助器具 助残疾人恢复生命“元气”
因病致残,因残致贫,贫病交加,积重难返,这似乎成了山区贫困残疾人无法走出的怪圈。商洛市丹凤县创新残疾人工作方法,积极争取各级残联和省辅具技术中心支持,率先在全省开展“以辅具服务为切入点带动综合服务,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试点。目前,全省有6万多名贫困残疾人享受辅助器具适配。
今年“五一”假期,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的贾满涛过得很充实。靠着在棣花古镇景区售卖手串、葫芦等纯手工桃木工艺品,5天时间里他赚了3000多元。
“都快把我忙死了,晚上回家手指都是僵硬的。”5月12日,坐在轮椅上的贾满涛说起那几天的“成果”,语气中是掩饰不住的欣喜。眼前这个开朗活泼、笑容灿烂的汉子,让人很难和8年前那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联系起来。
48岁的贾满涛曾经身强力壮,拥有一门电焊铁艺加工的好手艺,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谁料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春,贾满涛在帮助村民伐树时,不慎从高空坠落,导致胸椎骨折,下半身瘫痪。
“我真的不想活了。”出院后的贾满涛整天卧床不起,唉声叹气。高昂的医药费使得这个昔日殷实的家庭很快陷入贫困,悲观绝望的贾满涛一度想轻生。
商洛市残联得知他的困难后,带着省残疾人辅助技术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上门,为贾满涛量身打造能满足个性需求的综合性辅助技术创新方案,设计出了“起居杠杆滑轮吊床+移乘出室+如厕洗澡+升降出行”的最佳实用方案。
有了辅助器具,贾满涛不用依靠别人就能独立完成衣食住行,生命“元气”渐渐恢复。他积极学习木雕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并在棣花古镇景区拥有了一个免费摊位。旺季时,贾满涛经常驾驶着改装三轮车到景区出摊卖货,淡季时就在家练练书法,加工制作一些工艺品。
“我的今天是政府给的。”贾满涛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年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加上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性补贴,一家人顺利摆脱贫困,过上了自食其力、衣食无忧的生活。
3 示范基地 带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在咸阳市武功县长宁镇,有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明星”。10多年来,他心怀大爱,扶残助残,为残疾人建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天,他就是武功县风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党会。
51岁的陈党会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时因腿部受伤落下残疾。退伍后,陈党会拖着一条有残疾的腿四处闯荡,不仅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也带着那些和他一样的残疾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2010年,陈党会创办河道风源奶山羊养殖基地。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养殖为主,兼有藤艺编织、残疾人托养、就业培训、光伏发电及现代农业为一体的产业扶贫基地。
“今年种了300亩蔬菜,这几天又接了个藤编的外贸单子,这不正忙着给100名残疾人开展培训。”5月12日,武功县最高气温达26摄氏度,忙前忙后的陈党会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在陈党会创办的风源托养服务中心里,目前有30多名残疾人,其中20多人有劳动力。“在这里,能劳动的我就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尽可能地安排劳动。”用陈党会的话说,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如果能凭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那也算是活得有尊严。
依靠“托养+培训+就业+助残”的模式,陈党会多渠道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2015年至今,陈党会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134人,向残疾人分红90余万元。
记者从省残联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共建设了30个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500名残疾人增收。去年,我省增加建设了60个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800名残疾人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持证残疾人138.8万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心关爱不曾停下脚步。”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相红霞表示,现在全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武功县风源农业有限公司残疾人入股分红大会现场。
在商洛市宁商协作残疾人之家,心智障碍学员和听障患儿家长在此务工。
妈妈推着海浪在村道上。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据省残联统计,2014年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为41.56万人,目前已全部实现脱贫,我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近年来,我省残疾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都能看到残疾人自强不息、奋斗逐梦的身影。作为一个特殊困难群体,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他们正在努力突破生理和心理条件的束缚,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行。
1 精准扶贫 圆残疾人的创业梦想
“我叫海浪,大海的海,浪花的浪。”家住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五联村的海浪,经常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5月11日,记者见到海浪时,她正在用嘴唇触碰手机屏幕,快速回复一位客户的咨询。
“看到你们我有点紧张,其实平时打字速度比这还快。”一向开朗大方的海浪,竟然有点羞涩。背靠着身后那只棕色的毛绒玩具,海浪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
29岁的海浪患有先天性脑瘫,加上3个月大时的一场高烧,她的四肢严重萎缩,日常生活只能靠家人照料。为此,这个清贫的家庭常年鲜有笑声。
2015年,海浪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甘现状的她想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在帮扶干部程薇的建议下,海浪开始做电商,卖起了各地坚果及家乡的苹果、花椒等农产品。
“刚开始几个月一单生意也没有,急得我吃不下睡不着。有一天,终于有人要买2斤枣夹核桃。那一刻,我激动得泪流满面。”海浪说,那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尽管只挣了10元,对她来说意义非凡。
2018年9月,耀州区残联得知海浪的事迹后,为她申请了1万元的电商扶持资金,又为她提供了3000多元的货物和免费货架,帮她在家里开起了“海浪综合商店”。不仅如此,区残联还邀请老师上门对海浪进行电商培训。就这样,海浪的电商之路越走越宽。
2015年时,海浪一家还住在村上唯一的一孔土窑洞里。如今,她家早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为进一步助推残疾人脱贫攻坚,2017年,省残联会同省财政厅出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残疾人阳光增收”“农村残疾人电子商务扶贫”等政策,阳光增收每年扶持4260户,每户扶持5000元;电商扶贫每年扶持500人,每人扶持1万元。在各项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像海浪一样的贫困残疾人,短短几年间实现脱贫“摘帽”。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怎会看到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呢?”海浪说,“正常人用手能做的,我用嘴也能做到。我要尽心尽力把这份事业做好,这才是对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最好的回馈。”
2 辅助器具 助残疾人恢复生命“元气”
因病致残,因残致贫,贫病交加,积重难返,这似乎成了山区贫困残疾人无法走出的怪圈。商洛市丹凤县创新残疾人工作方法,积极争取各级残联和省辅具技术中心支持,率先在全省开展“以辅具服务为切入点带动综合服务,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试点。目前,全省有6万多名贫困残疾人享受辅助器具适配。
今年“五一”假期,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的贾满涛过得很充实。靠着在棣花古镇景区售卖手串、葫芦等纯手工桃木工艺品,5天时间里他赚了3000多元。
“都快把我忙死了,晚上回家手指都是僵硬的。”5月12日,坐在轮椅上的贾满涛说起那几天的“成果”,语气中是掩饰不住的欣喜。眼前这个开朗活泼、笑容灿烂的汉子,让人很难和8年前那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联系起来。
48岁的贾满涛曾经身强力壮,拥有一门电焊铁艺加工的好手艺,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谁料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春,贾满涛在帮助村民伐树时,不慎从高空坠落,导致胸椎骨折,下半身瘫痪。
“我真的不想活了。”出院后的贾满涛整天卧床不起,唉声叹气。高昂的医药费使得这个昔日殷实的家庭很快陷入贫困,悲观绝望的贾满涛一度想轻生。
商洛市残联得知他的困难后,带着省残疾人辅助技术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上门,为贾满涛量身打造能满足个性需求的综合性辅助技术创新方案,设计出了“起居杠杆滑轮吊床+移乘出室+如厕洗澡+升降出行”的最佳实用方案。
有了辅助器具,贾满涛不用依靠别人就能独立完成衣食住行,生命“元气”渐渐恢复。他积极学习木雕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并在棣花古镇景区拥有了一个免费摊位。旺季时,贾满涛经常驾驶着改装三轮车到景区出摊卖货,淡季时就在家练练书法,加工制作一些工艺品。
“我的今天是政府给的。”贾满涛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年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加上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性补贴,一家人顺利摆脱贫困,过上了自食其力、衣食无忧的生活。
3 示范基地 带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在咸阳市武功县长宁镇,有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明星”。10多年来,他心怀大爱,扶残助残,为残疾人建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天,他就是武功县风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党会。
51岁的陈党会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时因腿部受伤落下残疾。退伍后,陈党会拖着一条有残疾的腿四处闯荡,不仅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也带着那些和他一样的残疾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2010年,陈党会创办河道风源奶山羊养殖基地。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养殖为主,兼有藤艺编织、残疾人托养、就业培训、光伏发电及现代农业为一体的产业扶贫基地。
“今年种了300亩蔬菜,这几天又接了个藤编的外贸单子,这不正忙着给100名残疾人开展培训。”5月12日,武功县最高气温达26摄氏度,忙前忙后的陈党会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在陈党会创办的风源托养服务中心里,目前有30多名残疾人,其中20多人有劳动力。“在这里,能劳动的我就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尽可能地安排劳动。”用陈党会的话说,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如果能凭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那也算是活得有尊严。
依靠“托养+培训+就业+助残”的模式,陈党会多渠道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2015年至今,陈党会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134人,向残疾人分红90余万元。
记者从省残联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共建设了30个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500名残疾人增收。去年,我省增加建设了60个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800名残疾人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持证残疾人138.8万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心关爱不曾停下脚步。”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相红霞表示,现在全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