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秦农论语
再出“新招”遏制耕地“非农化”
  ■ 赖雅芬
  眼下正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有限的耕地资源要优先用于粮食生产。近日,自然资源部再出“新招”,将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每半年一次的动态监测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加强耕地保护,解决耕地资源紧缺现象,国家先后出台土地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然而,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仍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占耕地建房、侵占破坏耕地等行为时有发生。
  此举一出,不仅对耕地保护又上了一把“安全锁”,对于那些存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的地方来说,无疑是一道更为精准的“紧箍咒”。此次动态监测管理,将围绕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全国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锁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图斑,运用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地巡查等方式,每半年开展一次。一旦发现问题,自然资源部将会通过督察系统和监管系统进行严格查处,督促各地及时整改,促进形成耕地严保严管的工作格局。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除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更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数量,更要保质量。目前我国耕地数量上已经得到保障,还要有相应的生产能力,才能保障今后粮食生产的要求。只有采取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办法,当耕地的生态环境、生态质量都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确保粮食稳产增收。
  今年,我国耕地保护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挑战。除了毫不松懈地抓粮食生产,切实保护好耕地外,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守住耕地红线不突破这条原则。农民可以兼业化、非农化,但耕地坚决不能“非农化”“非粮化”,决不能让一些人打着“乡村振兴”“建设家乡”等旗号乱占耕地。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各地应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层层压实属地政府监管主体责任。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进一步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工作机制,对那些新增乱占耕地、侵占破坏耕地等行为,发现一起、处置一起、曝光一起,坚决做到“零容忍”。
  最重要的是,要强化耕地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和激励性保护,从源头上严控建设占用耕地,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唯有多管齐下,才能端牢“中国饭碗”,为子孙后代留下仓箱可期的沃土良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