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陕西味”走出“国际范儿”
①勉县小河庙定军山茶园。(资料图)
②泾阳茯砖茶历史悠久。(资料图)
③阳春三月,周至县九峰镇余家村猕猴桃产业园里一派繁忙。
④横山大明绿豆是当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周至县猕猴桃高标准产业园区美如画。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在公布的两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中,我省横山大明绿豆、周至猕猴桃、泾阳茯茶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名列其中。
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助推“陕西味”走出“国际范儿”,这份清单恰逢其时、分量十足。“纳入协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不仅可以在对方获得高水平保护,还可以使用对方的地理标志官方标志。”省知识产权局规划协调处调研员申鹏说,协定的生效为我省地理标志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升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有利于提高我省消费者生活品质。
1 全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推进,以品质塑强品牌
春回大地,万物勃发。周至县43.2万亩猕猴桃进入春管关键时期,全县100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20多家深加工企业开足马力,备战生产。
3月11日,在周至县马召镇东火村惠秦果业千亩猕猴桃种植基地里,一排排果树嫩芽萌发,一行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分布有序,几名果农正忙着修剪、施肥。
南依秦岭,北濒渭水,独特的自然生态使周至坐拥120余个猕猴桃种质资源,是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
近年来,周至县借助地理标志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契机,大力推广“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4大技术和人工授粉、果园生草等16项规范化栽培管理措施,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产业等级标准和贮藏技术规范,成立中国猕猴桃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了新技术、新产品就地转化,使全县猕猴桃优果率达90%以上,品牌价值跃升至52.09亿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欧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生产基地,惠秦果业是周至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种植、管理和加工上,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作务,环环做细,步步做精。
“农产品要种好、存好,保证品质,才能卖好。”惠秦果业总经理朱少甫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把种植户和市场牢牢拴在一起。
“我们将组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溯源认证服务体系,严格地理标志使用授权、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以品质强品牌,推动周至猕猴桃在世界市场的占有份额持续增加。”周至县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建国说。
2 古法新艺驱动融合发展,以文化赋能底蕴
“古今茶,几千般,金珠相聚花璀璨。神韵悠悠,醇厚甘,黑叶红汤润人间……”3月12日,走进泾阳县茯茶小镇,一曲古老的茯茶之歌传唱着茯茶悠久的文化历史。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茯茶。紧邻泾河之畔,独特的气候、水质,加上传统制茶工艺,使泾阳茯茶声名鹊起。
“制作茯茶必须用含碱量高的泾河水和老茶熬成的茶釉浸润、炒制,再经过300多次捶击塑出砖形,待发酵后产生独特的‘金花菌’。”泾阳县茯茶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蒙永琦告诉记者,茯砖茶以黑毛茶为原料,每一道步骤都是关键,其独特之处在于“金花菌”,这是泾阳茯砖茶无可替代的优势。
2011年,随着“泾阳茯茶制作技艺”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殊荣纷至沓来。泾阳县“传承历史文化,复兴茯茶产业”的发展口号逐步叫响,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和经营模式,开辟出“茯茶+”深度融合的发展新局面。
目前,泾阳县已修订完善了泾阳茯茶地方标准,形成政府主导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在泾阳、泾渭新城一带,茯茶生产企业已有58家,茶店茶社450多家,茯茶现代产业园、茯茶小镇带动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勾勒出一幅幅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振兴画卷。
历史文化、古法新艺,赋予泾阳茯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为产业做强做优汇聚了源头活水。除此之外,名列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的紫阳富硒茶、汉中仙毫、石泉蚕丝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无不因为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品味而深入人心。
省茯茶复产研发组组长李三原认为,有文化的品牌才能流传久远,影响广泛。他说:“我们必须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营销,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用大格局、大情怀挖掘和提炼文化潜力,厚植特色产业底蕴,形成对外文化吸引、对内文化自信,让我们的特色农产品因文化而扎根海外市场。”
3 新品系、新技术加快推广,以效益助力增收
榆林市横山区,以大明绿豆为主导的产业示范基地稳步推进,绿豆种植新技术应用广泛,品牌营销不断刷亮“业绩”……随着生产标准化、种植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已经迈入国际市场的横山大明绿豆品牌“含金量”显著增加。
眼下,正值春耕春播时节,在横山区赵石畔杜羊圈村的梯田里,种植户周文兴正挥舞着锄头翻土整地,准备在苹果树下播种绿豆。
“我们的绿豆是高产品种,圆润饱满,品质特别好。这几年,豆子大都卖到国外了,在种植上要求特别严,一滴农药一粒化肥都不能用。”周文兴开心地说,按照标准化进行种植和管理,绿豆每年都能增收一大笔。
一直以来,横山在不断扩大绿豆种植规模的基础上,聚集新品种培育和种植技术创新。2008年从大明绿豆群选育出的“榆绿一号”,因高产高效得到当地种植户认可,并通过有机种植、双沟覆膜栽培等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使绿豆单产大幅提高。
目前,横山大明绿豆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绿豆1.5万吨。此外,横山还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每3到5年就要对绿豆良种进行提纯复壮,从而保证商品性,助力品牌建设。
2018年成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横山大明绿豆在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上迈出了更大步伐,出口量一直稳定在1.2万吨左右,成为我省主要的出口创汇品种之一,当地群众年收入三分之一来自绿豆。
“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说明我们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品质都获得欧盟的认可,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出口量,也利于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牌形象。”省农业农村厅安全信息中心负责人说。但他认为,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硕果累累,但品牌杂乱、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如我省苹果产业,既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又是我省对外出口的龙头农产品。实现互认互保以来,每年出口量都在5万吨以上,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省苹果产业品牌多,影响了产业优势的发挥。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品牌整合,凝聚合力,一步步建立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一纸清单,带来发展的机遇,蕴含无限可能。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品质都是最重要的标尺,品牌都是最有力的武器。唯有二者兼具,带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才能让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成色更足、含量更高,让更多的“陕西味”成为小康路上浓浓的“幸福味”“烟火味”。
②泾阳茯砖茶历史悠久。(资料图)
③阳春三月,周至县九峰镇余家村猕猴桃产业园里一派繁忙。
④横山大明绿豆是当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周至县猕猴桃高标准产业园区美如画。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在公布的两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中,我省横山大明绿豆、周至猕猴桃、泾阳茯茶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名列其中。
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助推“陕西味”走出“国际范儿”,这份清单恰逢其时、分量十足。“纳入协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不仅可以在对方获得高水平保护,还可以使用对方的地理标志官方标志。”省知识产权局规划协调处调研员申鹏说,协定的生效为我省地理标志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升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有利于提高我省消费者生活品质。
1 全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推进,以品质塑强品牌
春回大地,万物勃发。周至县43.2万亩猕猴桃进入春管关键时期,全县100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20多家深加工企业开足马力,备战生产。
3月11日,在周至县马召镇东火村惠秦果业千亩猕猴桃种植基地里,一排排果树嫩芽萌发,一行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分布有序,几名果农正忙着修剪、施肥。
南依秦岭,北濒渭水,独特的自然生态使周至坐拥120余个猕猴桃种质资源,是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
近年来,周至县借助地理标志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契机,大力推广“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4大技术和人工授粉、果园生草等16项规范化栽培管理措施,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产业等级标准和贮藏技术规范,成立中国猕猴桃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了新技术、新产品就地转化,使全县猕猴桃优果率达90%以上,品牌价值跃升至52.09亿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欧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生产基地,惠秦果业是周至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种植、管理和加工上,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作务,环环做细,步步做精。
“农产品要种好、存好,保证品质,才能卖好。”惠秦果业总经理朱少甫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把种植户和市场牢牢拴在一起。
“我们将组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溯源认证服务体系,严格地理标志使用授权、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以品质强品牌,推动周至猕猴桃在世界市场的占有份额持续增加。”周至县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建国说。
2 古法新艺驱动融合发展,以文化赋能底蕴
“古今茶,几千般,金珠相聚花璀璨。神韵悠悠,醇厚甘,黑叶红汤润人间……”3月12日,走进泾阳县茯茶小镇,一曲古老的茯茶之歌传唱着茯茶悠久的文化历史。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茯茶。紧邻泾河之畔,独特的气候、水质,加上传统制茶工艺,使泾阳茯茶声名鹊起。
“制作茯茶必须用含碱量高的泾河水和老茶熬成的茶釉浸润、炒制,再经过300多次捶击塑出砖形,待发酵后产生独特的‘金花菌’。”泾阳县茯茶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蒙永琦告诉记者,茯砖茶以黑毛茶为原料,每一道步骤都是关键,其独特之处在于“金花菌”,这是泾阳茯砖茶无可替代的优势。
2011年,随着“泾阳茯茶制作技艺”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殊荣纷至沓来。泾阳县“传承历史文化,复兴茯茶产业”的发展口号逐步叫响,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和经营模式,开辟出“茯茶+”深度融合的发展新局面。
目前,泾阳县已修订完善了泾阳茯茶地方标准,形成政府主导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在泾阳、泾渭新城一带,茯茶生产企业已有58家,茶店茶社450多家,茯茶现代产业园、茯茶小镇带动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勾勒出一幅幅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振兴画卷。
历史文化、古法新艺,赋予泾阳茯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为产业做强做优汇聚了源头活水。除此之外,名列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的紫阳富硒茶、汉中仙毫、石泉蚕丝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无不因为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品味而深入人心。
省茯茶复产研发组组长李三原认为,有文化的品牌才能流传久远,影响广泛。他说:“我们必须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营销,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用大格局、大情怀挖掘和提炼文化潜力,厚植特色产业底蕴,形成对外文化吸引、对内文化自信,让我们的特色农产品因文化而扎根海外市场。”
3 新品系、新技术加快推广,以效益助力增收
榆林市横山区,以大明绿豆为主导的产业示范基地稳步推进,绿豆种植新技术应用广泛,品牌营销不断刷亮“业绩”……随着生产标准化、种植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已经迈入国际市场的横山大明绿豆品牌“含金量”显著增加。
眼下,正值春耕春播时节,在横山区赵石畔杜羊圈村的梯田里,种植户周文兴正挥舞着锄头翻土整地,准备在苹果树下播种绿豆。
“我们的绿豆是高产品种,圆润饱满,品质特别好。这几年,豆子大都卖到国外了,在种植上要求特别严,一滴农药一粒化肥都不能用。”周文兴开心地说,按照标准化进行种植和管理,绿豆每年都能增收一大笔。
一直以来,横山在不断扩大绿豆种植规模的基础上,聚集新品种培育和种植技术创新。2008年从大明绿豆群选育出的“榆绿一号”,因高产高效得到当地种植户认可,并通过有机种植、双沟覆膜栽培等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使绿豆单产大幅提高。
目前,横山大明绿豆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绿豆1.5万吨。此外,横山还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每3到5年就要对绿豆良种进行提纯复壮,从而保证商品性,助力品牌建设。
2018年成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横山大明绿豆在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上迈出了更大步伐,出口量一直稳定在1.2万吨左右,成为我省主要的出口创汇品种之一,当地群众年收入三分之一来自绿豆。
“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说明我们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品质都获得欧盟的认可,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出口量,也利于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牌形象。”省农业农村厅安全信息中心负责人说。但他认为,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硕果累累,但品牌杂乱、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如我省苹果产业,既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又是我省对外出口的龙头农产品。实现互认互保以来,每年出口量都在5万吨以上,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省苹果产业品牌多,影响了产业优势的发挥。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品牌整合,凝聚合力,一步步建立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一纸清单,带来发展的机遇,蕴含无限可能。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品质都是最重要的标尺,品牌都是最有力的武器。唯有二者兼具,带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才能让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成色更足、含量更高,让更多的“陕西味”成为小康路上浓浓的“幸福味”“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