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让一方山水“活”起来
——我省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侧记
    紫阳茶产业让当地老百姓实现稳定增收。(资料图)

    澄城樱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资料图)

    创建特优区,使紫阳的绿水青山更美、茶文化更浓。(资料图)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黄敏
  2月22日,一大早,澄城县庄头镇胡提村樱桃种植户王安寅就来到自家樱桃园,站在地头看了看,转身走进一座大棚。温热的大棚里,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樱桃树上,挂满了绿中泛红的小樱桃,满棚春色,生机勃勃。“我们澄城是樱桃优生区,品质特别好。这些大棚樱桃3月中旬就能上市,准能卖上好价钱。”王安寅高兴地说。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盘活”了一方水土,让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更加和美。
  特优区优在哪?“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国家级特优区,带动效果明显,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壮大。”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信息处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我省聚焦“三基地三体系一机制”建设,打造了商洛香菇、紫阳富硒茶、澄城樱桃等12个国家级特优区,在三秦大地上描绘出一方山水活力生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蓝图。
  1 巧借山水,三产融合创新发展
  独特的有机土壤、山体气候等自然因素赋予澄城樱桃成熟早、个头大、口味甜爽等特点。生态红利不断释放,是澄城樱桃大放异彩的关键。
  2月22日,记者走进澄城县樱桃产业发源地庄头镇,成片的樱桃园蔚为壮观。
  “不能盲目种植,必须掌握技术要领,才能种出好果子。”王安寅说,这两年他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种植大棚樱桃,收入非常可观。
  作为第四批国家级特优区之一,2019年,澄城县围绕打造“全国樱桃第一县”目标,大力推动三产融合,全面开启特优区创建:扩大标准化种植基地,建成一个多功能交易中心和6个田头交易市场,推广“澄城樱桃”区域公用品牌……随着各项工程落地,樱桃全产业创新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特优区建设为我们引来了很多资源,拓宽了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和群众增收。”澄城县农业农村局农监与市场股负责人张英说。目前,澄城优质樱桃种植面积9万余亩,带动深加工、物流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产值连年增长。
  创建特优区,扩大基地、延伸产业链是前提。在洛川,百亩以上的苹果标准园达100个,年产优质果品90万吨;在富平,奶山羊全产业链产值达80亿元;眉县猕猴桃园区成功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巧借山水,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我省特优区标准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三基地稳步扩展,一条条创新、集约、高效的全产业链加快聚合、彰显活力。这既是我省长期保护生态的回报,也是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 盘活资源,文化经济同步提升
  初春时节,茶乡紫阳春潮涌动。紫阳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是国内少有的未遭受任何污染的优质生态茶产区。
  绿色、有机,兼之紫阳茶深厚的历史文化,使“紫阳富硒茶”声名远播,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近百项殊荣于一身,品牌价值62.22亿元。目前,紫阳茶园面积25万亩,辐射全县17个乡镇,带动12万人稳定增收。
  在“紫阳富硒茶”品牌带动下,茶旅融合、茶产品研发的成功实践比比皆是。紫阳县蒿坪镇蒿坪村,千亩绿色生态观光茶园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们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壮大茶产业,形成新型综合田园经济,走上了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蒿坪村党支部书记邱运洪介绍,依托生态资源,蒿坪村撬动产业发展新支点,催生出发展新业态,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当地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绿茶、红茶加工质量,丰富产品内容,形成多个品牌竞相发展新格局,提升了茶产业附加值,使茶文化更具时代气息。
  2019年,“紫阳富硒茶”特优区创建进入快车道。当地在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持续扩建的基础上,以我省特优区科技研发、品牌营销、质量安全“三体系”建设为引领,开展“紫阳种”茶苗繁育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实践,先后成立34支茶园标准化管理专业服务队,实现从育苗到销售全过程标准化。
  同一时期,大荔冬枣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主产区建成中国枣文化博览园,以文化助力产业升级;韩城大红袍花椒实现了质量等级化、包装规范化和营销标准化……
  盘活生态、文化资源,擦亮特色产业美丽底色。一个个活力四射的特优区正不断聚集各方资源,为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 释放红利,聚集优势引领升级
  商洛地区地处秦岭腹地,是全国食用菌七大优生区之一。其中,“商洛香菇”作为典型绿色农特产品,是一款自带“流量”的山珍美味。
  3月1日,商洛市商州区盛泽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派忙碌景象,一棚棚香菇长势喜人。
  “我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从菌袋生产、技术管理到收购销售,按照统一标准,全程服务农户,让农户种出好产品、收入有保障。”公司负责人贾小卫说。
  这只是“商洛香菇”创新机制、促进产业提振升级的缩影。为做强特色产业,商洛市把我省特优区“建机制、稳保障”作为重要内容,在全市推行“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和“七统一”管理方式,采取“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方式组织生产,构建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发展体系。
  2.21亿袋,年鲜菇产量27.56万吨,产值24.8亿元,抢抓特优区创建机遇,“商洛香菇”掀开了发展新一页:商南县以“借袋还菇”激发产业内生动力;镇安县推出“三带四联”提升产业效益……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体系、新发展加快了生态红利的释放,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引来“活水”。
  “建设特优区使商洛的生态资源得到全面激发,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商洛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阮斌说。
  手记
  做好“特优区”这篇大文章
  ■黄敏
  乡村振兴,各地都在寻找路径。对于我省来说,做大做强地域特色产业成了一条新路子。
  记者了解到,我省12个特优区均是市县特色主导产业,具有鲜明的生态、文化等优势。同时,每个特优区都有标准的实施方案、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特优区的建设,为我省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出新的格局,让一方山水“富养”一方人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但随着特优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一些潜在问题也亟待解决。比如建设资金短缺,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还不完善等等。
  补短板、强弱项,真正盘活优势资源活力,才能做好“特优区”这篇大文章。为此,我省将开展省级特优区创建,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引领,塑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向特优区,充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把产业链再延长一点,把特色品牌再擦得亮一些,把更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特优区散发出更大魅力,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开辟更多路径,带来更多可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