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一张煎饼的致富“秘诀”
    商建芬正在包装煎饼。

  通讯员 夏蓓蓓 文/图
  50米,1分钟,商建芬从3间旧瓦房走到了2层“小洋楼”里,她从没想过,幸福可以来得这么快,还那么实在。
  商建芬所说的实在,就在于摊煎饼这件小事上,不仅让她脱了贫,还让她成了富县茶坊街道岔口村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2月5日,天刚亮,商建芬就把柴火点上,趁着铁鏊子预热的功夫,把泡好的杂粮打成糊。
  瓦房的一面墙,早已熏黑了。家里人早就想让她搬到新房里用电鏊子摊煎饼,而她说柴火饭是最香的。
  准备就绪,一勺杂粮糊倒在铁鏊子上,铲子抹平,待边沿稍焦的时候迅速铲起,一张薄如纸笺、香气扑鼻的煎饼就成了。
  “前一天把大米、小米、黄豆、玉米等杂粮按比例泡好,12个小时就泡透了。”商建芬大方地分享着她的“秘诀”,“我们岔口村的水是山泉水,做出的煎饼口感软又筋道”。
  下午两点,煎饼摊完了,商建芬端起一杯水,一口气喝完,炉火的炙烤让她口干舌燥。歇一会儿,她就要去新房包装煎饼了,下午要有客人来取货。
  220平方米的四居室宽敞明亮,和昏暗破旧的瓦房有了强烈反差,变化的还有商建芬这几年的生活。
  山洼上的几亩玉米地,一年下来两三千元的收入,老伴因一场车祸落下了病根,医药费成了不小的负担……2014年,商建芬被家纳入精准扶贫户。
  好强的商建芬不甘于此,她拿出了姥姥留下的铁鏊子,开始尝试摊煎饼。
  “小时候没粮食,老人们用玉米糁、玉米秆和高粱秆作原料。现在光景好了,我就研究出杂粮的配方,做出来的煎饼不黏不烂,吃起来也更健康。”商建芬说。
  如今,她的杂粮煎饼成了富县有名的土特产。
  “每天能做200多张杂粮煎饼,想吃葱花煎饼就得提前预订,不等下午就卖完了,一天下来能收入100多元,一年下来能挣3万余元。”商建芬边包装着煎饼边说,“延安、西安都有很多人来买,吃过的人都说好吃。”
  对商建芬的煎饼念念不忘的还有岔口村养老院的老人们。
  每隔一段时间,商建芬就会拉上炉灶去养老院摊煎饼。夏天的时候,在烈日底下一晒就是一整天,看着老人们把煎饼吃的一片不剩时,她心里很高兴。
  脱了贫的商建芬觉得,人这一辈子就得做点好事,心里才舒坦。
  每逢村里有娱乐活动、县里有大型比赛时,商建芬都会早早地把炉灶支起来。
  “想吃就拿,不要钱,免费!”商建芬的煎饼摊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她说,“我可不是献爱心,我就想让你们以后多来我们村,岔口可是个好地方。”
  2020年11月,商建芬带着她的炉灶去了延安市,回来时抱着一块金灿灿的奖牌——2020年延安市地方特色小吃技能大赛冷拼类铜奖。6年来,这是让她最为骄傲的事。
  问起商建芬的致富秘诀时,她笑了,用心做,就没有成不了的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