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秦农论语
莫让“金字招牌”蒙尘褪色
  ■ 赖雅芬
  临近春节,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年货令人眼花缭乱。消费者在挑选一些富有特色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下简称地标产品)时,心里不禁犯起嘀咕:一个地方的同一种产品,乍一看外包装相似,细看商标却不太一样,到底哪家更可靠?
  目前,我省共有地标产品86个,以地理标志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139件。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部分地区在地标产品的商标使用、标准制定和品牌培育等方面拥有相对完善的政策措施,少数地区却在申报成功之后,对地标产品的保护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地标产品认知度低、品牌效益差、质量参差不齐。久而久之,一些耗费心血打造的“金字招牌”逐渐蒙尘褪色。
  申请地标产品保护,不是拿到一块牌子、一纸红头文件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让受到保护的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为了给自己的政绩添上“辉煌亮眼”的一笔,或者是为了完成“硬性”指标,将申请地标产品当成了“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申报成功后,“金字招牌”怎样保护利用,怎样发挥经济效益,早已抛之脑后。
  一件地理标志产品做好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地方响当当的名片。地理标志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志,农产品一旦拥有地理标志,就相当于拥有了输出的“通行证”,身价定会倍增。因此,要尽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千方百计提高地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多支持一些“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产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创新嵌入地标产品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咬紧“质量”二字不松口,为地标产品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在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严格把关,避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此外,还应深入挖掘地标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让地标产品释放更大的活力。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如何才能开好局、起好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才能突破县域支柱产业发展“瓶颈”,确保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心用情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类似地标产品这样的“金字招牌”,一定要擦亮叫响,坚持不懈培育壮大一批品质好、名气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以地理标志为纽带的“公司+地理标志+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逐渐形成地标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完整的产业链,为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出贡献。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