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新春走基层 村头田间访小康
马炉村:红色传承 绿色发展
    航拍马炉村。(资料图)

    贾志明老人正在采摘山茱萸。

    马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丹东(左)走访脱贫户王书民。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街道马炉村是秦岭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寒冬时节,村民贾志明屋后的山坡上还闪耀着几抹红色。那是没来得及采摘的几株山茱萸,一颗颗有些干瘪的小红果在风中摇曳。
  贾志明老人已经75岁了。1月21日,他匆匆吃过早饭,背起背篓准备上山采摘山茱萸。老伴陈竹娃站在门口嘱咐着:“上树慢些啊!”
  一颗颗山茱萸在木棍的敲打下纷纷落在事先铺好的篷布上,贾志明边挑拣其中的杂物边说:“我家有7亩多山茱萸树,去年从9月份开始采摘,卖了4回,收入过万元了。现在就剩这几棵了,赶快弄完,我和老伴也好安心过年。”
  近年来,马炉村以山茱萸等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以杂粮加工为辅助,加上党性教育基地助力,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从贫困村到脱贫攻坚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1 建“绿色银行” 奔致富之路
  下山时,贾志明老人走到一棵山茱萸树旁停下了脚步。“这棵树有年头了,是当年西有同志号召栽下的,马炉人靠着山茱萸致富了。”老人口中的“西有同志”是全国劳模,中国共产党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刘西有。60多年前,刘西有用12把头带领乡亲们修地造田、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回忆起曾经和刘西有同志一起奋斗的时光,贾志明感慨万千。
  “炉岔沟,麻石头,十料庄稼九不收”“马莲台,马莲台,叫花子要饭都不来”……这些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已成为过去。从一穷二白到脱贫致富,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马炉村建成了“山下梯田坐底、山间经济林缠腰、山上油松戴帽”的秀美新农村。
  20世纪80年代,马炉村不少村民就靠种植山茱萸成了“万元户”。后来,因山茱萸的质量跟不上市场的要求,马炉村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今,凭着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山茱萸又成了马炉人的“绿色银行”。
  “山茱萸树好种易活,不需要投入太多本钱和精力,采摘期又刚好是农闲时节,所以大伙儿都愿意种。”马炉村党支部书记杨阳介绍。马炉村是丹凤县山茱萸的主产区,2000多亩的山茱萸树经过科学管理,已经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村上组织百余名专家深入村组,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科技示范户。同时,村上成立了山茱萸专业技术协会,建成了国家级山茱萸科普示范基地。
  山茱萸是马炉人的宝贝,对身患残疾的王书民来说更是如此。
  年近七旬的王书民是村里的脱贫致富励志典型。他因身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只好在家务农。2013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党的政策好,领导干部对我更是关心,靠着各项补贴,我的生活不成问题,但是要脱贫致富,就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王书民不但种植山茱萸等中药材,农忙之余还在村里务工。虽然身体有残疾,但王书民干活从不含糊。
  “人只要勤快,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好。”王书民2020年从9月份开始采摘山茱萸,经过采收、脱核、晾晒等一系列工序后,11月份就有收入了。
  2 多渠道增收 稳脱贫成果
  村民要富裕,必须多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增收。为了解决村上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马炉村遵循“红色文化为底色、绿色产业为特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溪谷乡村旅游、中药材和杂粮种植加工、冷水鱼养殖等产业,并成立了马炉村互助资金协会,将130户贫困户吸收为会员。村民不仅拿到分红,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了,而48岁的李秋锋就想待在村里。靠着产业园务工和分红,李秋锋家的日子过得幸福安逸。“我种植山茱萸和天南星等中药材,国家还给补贴。园区有活儿时我就去干活,在家门口一天能挣120元,一年到头挣的钱够花了。”李秋锋乐呵呵地说。
  “近几年,村里通过发展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越来越多的村民不愿外出打工了。”村委会主任李石头说。
  “现在村里的变化可大了。我这房子是新翻修的,村委会还给铺了地板砖,从外面看还以为是民宿呢。”李秋锋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客厅里的绿植长势正旺。在马炉村,像李秋锋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3 传承红色文化 建设幸福马炉
  北依连绵青山,南临层层梯田,通村柏油路干净整洁,特色墙画韵味悠长,民居黛瓦黄墙,古色古香。马炉村不仅颜值高,红色文化的氛围也十分浓厚。
  近年来,丹凤县结合脱贫攻坚,深度挖掘刘西有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将马炉村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于2018年建成马炉村党性教育基地。基地以弘扬刘西有对党忠诚、亲民为民、苦干实干等精神为核心,以刘西有12把头艰苦创业故事为主线,整合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打造形成集乡村旅游、勤廉教育、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党性教育基地。2019年7月,马炉村党性教育基地成为商洛市首批党性教育基地。
  马炉村依托教育基地,发展“培训经济”,修葺房屋,铺设柏油路,栽花种草,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马炉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溪谷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每年可吸引一两万人前来参观学习、休闲度假。
  “虽然我是本村人,但从小生活在城里,以前对刘西有前辈并不了解。到村上工作以后,我不断搜集他的事迹。他开拓创新、担当奉献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丰满起来。我现在是一名村干部,应该向老前辈学习,将刘西有优秀品质传承下去,为建设幸福马炉贡献力量。”大学生村官冯莅文说。
  “当年修筑的梯田迎来五谷丰登,当年种植的油松更加郁郁葱葱,当年栽种的山茱萸已成增收产业,当年贫瘠的土地传来笑语欢声……”红色传承,绿色发展,马炉人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奋斗之歌。
  手记
  红色文化在这里传承
  ■方腾
  “刘西有优秀品质是我们村最大的财富。”这是马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丹东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马炉村是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基层优秀共产党员刘西有的家乡。60多年前,他带领群众用12把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初到马炉村,我就感受到这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独特的故事,也让这个村庄闪耀着传奇的色彩。
  马炉村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绿色产业为特色,走上了文化助力产业发展的融合之路。如今,老支书刘西有提出的“山下梯田坐底、山间经济林缠腰、山上油松戴帽”的发展目标已经实现。刘西有带领乡亲们修建的梯田、水库、灌渠,还有满山遍野的山茱萸,成了马炉人的宝贵财富。刘西有一心为民、大公无私的精神激励着马炉人自立自强。
  提起刘西有,贾志明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马炉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这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了西有同志给我们打下的基础。这些梯田和山茱萸,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刘西有优秀品质,都是西有同志给我们置下的‘家当’。”
  杨阳、李秋锋、王书民、冯莅文……他们正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刘西有优秀品质,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马炉,景美人更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