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决胜脱贫攻坚 谱写陕西答卷
宁强县组织村民给袋料香菇接菌种。
定边县白泥井镇先锋村种植大棚一角。
宁强县扎实开展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柞水木耳”受到了线上线下消费者的一致喜爱和好评。
武功县后稷新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仙会在查看蔬菜长势。
在位于洛南县三要镇三要街移民搬迁安置点的服饰公司厂房里,社区居民正在加工服饰。
洋县洋州街道贯溪村村民种植羊肚菌。
高陵区何村大棚基地。
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建成的筒车河移民搬迁安置点。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者按: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过去的一年,我省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人盯人”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18.34万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全省两会”特别报道,集中展示我省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亮点。
本报记者 崔福红
1月18日,宁强县舒家坝镇郑家坝村村民郑娥在县城的羌州绣娘公司,一针一线、专心致志地做着绣品。和郑娥一起干活的绣娘说,别看她听不到声音也不能说话,可她上进心强,人也勤快,还上过央视呢。
郑娥两三岁时突发高烧,因居住偏远就医难,加上家里用药不当,从此她陷入无声的世界。由于不会说话,成年后的郑娥打工也没有人要,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2016年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次偶遇为郑娥的人生带来改变。“那天,我带着郑娥在县城逛,突然看见一名女子坐在商店门前刺绣。她走过去看得津津有味,还比画着要学。”丈夫陈太彦回忆道,“到家后,她找来纸笔和针线,把人家绣的图画了出来,还在一块布上学着绣了起来。”
2017年8月,舒家坝镇举办了一期羌绣技艺培训班。郑娥马上报名参加,还跟羌州绣娘公司签订了产品收购合同。有着近两年的刺绣自学经历,郑娥学习羌绣上手很快。培训拓宽了她的眼界,提高了她的技艺,郑娥的作品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她的刺绣产品供不应求,收入也很可观,全家摘掉了“贫困帽”。
1月20日,定边县白泥井镇先锋村种植大户牛静雄,刚从市场上卖完辣椒回来,还来不及喝上一口水,便钻进辣椒大棚开始了一天的采摘工作。2016年,他建起了家庭农场,不仅提供资金,还输送技术,为周边农户在脱贫道路上尽一份力。目前,他已经带动了4户贫困户、23户周边农户踏上了小康之路。
“今年我种了2座大棚,20座小棚,预计亩产量4000公斤左右,以现在的价格每公斤4元以上,每座棚能挣1.6万元左右。”牛静雄高兴地说,“最近辣椒价格好,今早上拉了一车辣椒去市场上就卖了4800元。”
像郑娥、牛静雄这样自强不息的人,在我省脱贫攻坚中,还有很多。近年来,我省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勠力同心,尽锐出战,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省出台23条贯彻落实意见,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精准落实“人盯人”“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眼“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逐户逐人分析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落实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剩余贫困人口全部按程序、标准实现脱贫退出。
我省还全力稳岗就业,采取“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截至目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总数达210.23万人。各类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7.36万人。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实现全覆盖,30种大病患者救治率99.93%。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9万户,建成集中安置点2116个,24.9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建成饮水安全工程2.06万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我省以“3+X”特色扶贫产业为本,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基础。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新建改建乡村卫生室4961个,所有贫困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
同时,我省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注重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明显提高。
我省始终坚持目标标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对标中央要求,系统梳理政策标准,严把脱贫退出关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方面,创新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完成7900余所薄弱学校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精准资助”工作连年在教育部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在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方面,农村低保最低限定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827元,97.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兜底保障范围。特殊困难群体实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我省扎实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出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16条措施,建强基层组织、管好“四支队伍”。坚持分级分类负责,持续做好扶贫干部培训,累计培训275.76万人(次),多次在全国脱贫攻坚座谈会、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定边县白泥井镇先锋村种植大棚一角。
宁强县扎实开展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柞水木耳”受到了线上线下消费者的一致喜爱和好评。
武功县后稷新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仙会在查看蔬菜长势。
在位于洛南县三要镇三要街移民搬迁安置点的服饰公司厂房里,社区居民正在加工服饰。
洋县洋州街道贯溪村村民种植羊肚菌。
高陵区何村大棚基地。
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建成的筒车河移民搬迁安置点。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者按: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过去的一年,我省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人盯人”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18.34万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全省两会”特别报道,集中展示我省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亮点。
本报记者 崔福红
1月18日,宁强县舒家坝镇郑家坝村村民郑娥在县城的羌州绣娘公司,一针一线、专心致志地做着绣品。和郑娥一起干活的绣娘说,别看她听不到声音也不能说话,可她上进心强,人也勤快,还上过央视呢。
郑娥两三岁时突发高烧,因居住偏远就医难,加上家里用药不当,从此她陷入无声的世界。由于不会说话,成年后的郑娥打工也没有人要,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2016年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次偶遇为郑娥的人生带来改变。“那天,我带着郑娥在县城逛,突然看见一名女子坐在商店门前刺绣。她走过去看得津津有味,还比画着要学。”丈夫陈太彦回忆道,“到家后,她找来纸笔和针线,把人家绣的图画了出来,还在一块布上学着绣了起来。”
2017年8月,舒家坝镇举办了一期羌绣技艺培训班。郑娥马上报名参加,还跟羌州绣娘公司签订了产品收购合同。有着近两年的刺绣自学经历,郑娥学习羌绣上手很快。培训拓宽了她的眼界,提高了她的技艺,郑娥的作品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她的刺绣产品供不应求,收入也很可观,全家摘掉了“贫困帽”。
1月20日,定边县白泥井镇先锋村种植大户牛静雄,刚从市场上卖完辣椒回来,还来不及喝上一口水,便钻进辣椒大棚开始了一天的采摘工作。2016年,他建起了家庭农场,不仅提供资金,还输送技术,为周边农户在脱贫道路上尽一份力。目前,他已经带动了4户贫困户、23户周边农户踏上了小康之路。
“今年我种了2座大棚,20座小棚,预计亩产量4000公斤左右,以现在的价格每公斤4元以上,每座棚能挣1.6万元左右。”牛静雄高兴地说,“最近辣椒价格好,今早上拉了一车辣椒去市场上就卖了4800元。”
像郑娥、牛静雄这样自强不息的人,在我省脱贫攻坚中,还有很多。近年来,我省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勠力同心,尽锐出战,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省出台23条贯彻落实意见,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精准落实“人盯人”“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眼“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逐户逐人分析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落实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剩余贫困人口全部按程序、标准实现脱贫退出。
我省还全力稳岗就业,采取“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截至目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总数达210.23万人。各类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7.36万人。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实现全覆盖,30种大病患者救治率99.93%。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9万户,建成集中安置点2116个,24.9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建成饮水安全工程2.06万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我省以“3+X”特色扶贫产业为本,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基础。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新建改建乡村卫生室4961个,所有贫困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
同时,我省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注重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明显提高。
我省始终坚持目标标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对标中央要求,系统梳理政策标准,严把脱贫退出关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方面,创新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完成7900余所薄弱学校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精准资助”工作连年在教育部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在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方面,农村低保最低限定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827元,97.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兜底保障范围。特殊困难群体实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我省扎实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出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16条措施,建强基层组织、管好“四支队伍”。坚持分级分类负责,持续做好扶贫干部培训,累计培训275.76万人(次),多次在全国脱贫攻坚座谈会、研讨会上介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