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路通产业兴 村民笑颜开
这条路,通往幸福
    高陵区农村产业路。(资料图片)

    史安民(左)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2018年,全省实现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2019年,全省实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提前一年完成了交通脱贫攻坚“两通”保底性任务。
  ●“十三五”以来,我省先后累计投入500亿元,新改建、完善农村公路4.5万公里。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4万公里,形成了通村畅乡、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农村公路网。

  本报记者 崔福红 文/图
  12月4日,天气寒冷。走进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何村的产业园,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大棚与大棚之间也都修了水泥路,运菜的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大棚跟前。随着史安民走进一座大棚。“再过一个月,我们的西红柿就成熟了,欢迎大家前来品尝。”村民马明和王平利正在用手机直播。
  “我种了3亩西红柿,每天利用网络销售,年收入10万元。路通了,群众就富得快。”王平利说。
  环村路通过拓宽改造后铺上柏油,犹如一条黑丝带,宽敞平坦,让人赏心悦目。昔日旧路换了新装,升了颜值,成了何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条条柏油路不仅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更铺到了村民的田间地头。
  何村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像样的路,2004年才修了4米宽的环村水泥路,到2016年才拓宽变成了柏油路。
  史安民见证了何村30年来的变化。至今,他还记得当时没有出村路,群众顺着水渠边行走,还有人掉到水里的情景。“幸亏那时水渠里水浅,要不然可就淹死人了。”史安民唏嘘不已。
  “是的,那时条件差,让群众吃了不少苦头。”跟随而来的高陵区交通局公路科干部王玺安说。
  史安民沉思了几秒后说:“要不是政府给我们修路,我们也过不上富裕的日子。如今,因为路不好人掉进水渠的那一幕,再也不会有了。”
  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种的苞谷每公斤卖0.4元,小麦每公斤卖0.8元。1992年,史安民任何村村委会副主任,他看到村民种粮食收入低,就外出考察,发现山东寿光大棚蔬菜每亩能收入上万元。回来后,史安民就开始带领大家种植黄瓜、西红柿、甜瓜、豆角等蔬菜。蔬菜成熟时,村民把菜通过村里的羊肠小道往村外背。遇到下雨,村民站在地头双脚就沾满了泥,不要说背菜,连走路都很费劲。那时村民就在自行车后座上绑两只竹筐装上菜,骑着自行车顺着大渠走,一直走到高三路上(高陵到三原的路)才能把菜运到集市上去卖。
  “天不亮我们就下地摘黄瓜,然后骑车到高陵集市,每天数十辆自行车载着黄瓜,摸黑顺着渠岸往村外走。我记得很清楚,1995年7月的一天早晨,我带着两竹筐黄瓜,推着自行车在渠边走时不小心掉到渠里了,幸亏水浅,人没受伤,但菜都被冲走了。”虽然时隔20余年,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史安民仍记忆犹新。
  2004年,高陵交通局给何村修了环村路,装了路灯,车辆能够开到地头收菜了。久而久之,菜贩都知道何村的大棚蔬菜品质好,路平坦,都来这里收菜。村民在地头就能卖菜。
  “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加大通村公路建设力度。2018年9月底,全省完成了剩余908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完成了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交通脱贫攻坚保底性指标。此外,“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通组路建设和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整治工程。累计建设深度贫困村通组路4645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15799公里,确保了全省计划退出的56个贫困县和6485个贫困村于2019年底全部“摘帽”退出,直接惠及2000万农民群众。交通建设带动农村200万劳动力就业,50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公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交通脱贫攻坚更加有力。
  路通了,产业更兴旺了。何村2100人,土地2800亩,现有3000余座蔬菜大棚。高陵区共有10万亩设施农业,何村处在核心地段。“我们这里的人从来不外出打工,都是别人到我们这儿来打工。一座黄瓜大棚需要两个人采摘,3000 多座大棚就需要 6000 多个劳动力。”史安民说。
  在何村新社区中心,村民自发形成一个小型市场,买卖自家种的蔬菜瓜果和小吃,前来采购的人络绎不绝。通远镇仁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占地62亩的“花园农场”,每年创收150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省不断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安全出行条件,以集中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国贫县等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加大投入全力攻坚,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强保障。
  5年来,我省全面推行“村负责、乡管理、县考核”的管理模式,实现通村公路“有人管、有人养、有钱养”,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和经常性养护率均达到100%,农村公路通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省996个乡镇、1.7万个建制村群众出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何村有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米宽的产业路和每座大棚相通相连,既方便生活,又方便生产。路好了,产销渠道就畅通了。村上 500 多户村民,每户平均拥有两辆汽车。蔬菜成熟的时候,运菜车辆来回穿梭,这里更是车水马龙。”史安民笑着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