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2020地理标志三秦行
岚皋魔芋:“魔力”焕发 品牌有力
  本报记者 黄敏
  中国魔芋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中国魔芋标准化示范区……说起岚皋魔芋,一个个重量级的标签,令人震撼。10月29日,在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林下种植魔芋合作社,一个个面带“土色”的魔芋堆积成山,几名村民正在忙碌。
  “现在的收购价是每斤3元,比去年还高。我三袋魔芋有200多斤,一下就卖了690元。”蒋家关村魔芋种植大户汪传贵用三轮车从山上一趟趟运回魔芋,在合作社过称登记后,只待结算。
  汪传贵说,十多年来他一直种植魔芋,以前产量不高,销路不好,也卖不上价,收入并不理想。后来,村里号召村民发展“林下种植”,他试种了一年,当年收入就翻了一番。
  “这几年,我扩大魔芋种植,现有七八十亩魔芋,全部都是林下种植。品质好,产量高,最重要的是不愁销路,加上合作社保底收购,每年都有十七八万元收入。”林下种植让汪传贵尝到了甜头,也激发了他增收奔小康的信心。
  在岚皋县,魔芋被人们称为“鬼脑壳”,在当地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岚皋县地处全国第二大富硒带,岚皋魔芋含硒量高,各种微量元素配合得当,是不可多得的保健佳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岚皋县就开始发展魔芋产业,但多是零散种植,产业效益不显著。
  近年来,岚皋县聚力发展魔芋产业,突出抓好基地建设、企业培育、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市场营销5个关键环节,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探索出独特的林下种植“岚皋模式”,并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林下种植”的优势不仅提高了魔芋的品质和抗病性,更神奇之处在于,不需每年栽植魔芋,秋收时挖大留小,省去了来年栽种环节,节本增效,绿色环保。即便全部挖出,第二年仍能长出一地魔芋苗,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随着“林下种植”享誉全国,“岚皋魔芋”作为一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品牌效应日渐凸显,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19年,岚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9.4万亩,年产量突破9.8万吨,先后带动3万余人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岚皋县5家魔芋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家,拥有“明珠”牌魔芋精粉、“南宫山”牌雪魔芋等多个知名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
  林下种植助推着“岚皋魔芋”提质增效,产业焕发蓬勃活力,让一个个“鬼脑壳”变身群众致富的“香饽饽”,一曲产业强农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蝶变之曲持续上演。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