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区域特色
凤县双石铺镇十里店村花椒种植户在扶贫车间筛选花椒。(资料图)
庞家河村贫困户王建平在院子里分拣苹果。
林麝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黄牛铺镇食用菌基地。
永生村村庄一角。
凤县双石铺镇十里店村千亩花椒示范基地。
凤县红花铺镇林麝小镇。(资料图)
本报记者 韩小珍 文/图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造就了凤县城乡大地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也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障碍,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贫、坚中坚。如何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凤县始终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关键举措和根本出路,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连片发展,构建起了以花椒、特色养殖、中药材、食用菌、苹果为主导的“1+N”扶贫产业新格局,让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项目。
花椒变身致富“金豆豆”
每年的7月底8月初是凤县大红袍花椒成熟期。今年,凤县漫山遍野的大红袍花椒喜获丰收,当地群众乐到了心坎里。
凤县是“中国花椒之乡”。这里产的“大红袍”花椒因油腺发达、色泽鲜红、粒大肉厚、形具“双耳”、麻味悠久,素有香飘十里“凤椒”之美誉,获得了“国家气候标志”认证。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继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陕西名牌”“有机食品认证”“AA级绿色食品认证”等殊荣。
“依靠花椒种植,我家2016年就脱了贫。今年,我家的花椒卖了5万多元,日子真是像花椒一样红红火火。”双石铺镇十里店村贫困户姚来运笑着对记者说。前些年,姚来运家里种的小麦、玉米也就基本维持生活。后来,在政府帮扶下种植花椒。他不仅每亩地有500元补助,而且还得到专家免费技术指导。目前,依托合作社,花椒不愁卖不出去。
像姚来运一样,十里店村共有300多户村民及贫困群众依靠花椒产业而过上了好生活,花椒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0%以上。十里店村通过产业奖补、种苗发放、技能培训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凤椒种植产业。据统计,2020年全村产花椒45余万公斤(干椒约9.25万公斤),销售总额达到1300余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05元。
近年来,凤县坚持多措并举推进花椒产业发展,蓄积产业发展后劲,全县相继建成国家级农业(花椒)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花椒无公害示范区1个、市级花椒现代科技示范园3个。全县花椒留存面积达到6.7万亩,年产干花椒1500吨左右,综合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8000多人,人均增收1500余元。
赏椒园美景、摘火红“凤椒”、尝香麻椒宴、享采摘趣味……以“走进凤县品椒香,藏身十里享红袍”为主题的凤县凤椒农业公园“凤椒”采摘体验季活动,每年都会在凤县十里店村花椒主题公园举行,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前来。
经过一系列举措,凤县花椒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发展壮大,凤县“大红袍”花椒已火到了全国各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小小的花椒成为百姓致富增收的新希望,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依靠种植花椒,凤县群众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小香菇”做出大文章
丰富的原材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凤县所产食用菌色鲜味美、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全县已形成了黄牛铺镇、红花铺镇、留凤关镇、平木镇等四大食用菌发展区域,现已开发出了猴头菌、赤松茸、灰树花等20余个品种。
瞄准7至10月香菇市场空当,黄牛铺镇三岔河村大力发展以夏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该村退出了贫困村行列。全村除13户政策兜底外,其余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黄牛铺镇食用菌基地就建设在三岔河村,占地面积300余亩,把培育和发展食用菌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以前在外面打工,虽然有了收入,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感觉得不偿失。而现在,我们在家附近捡菌,一天就能挣1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王敏说。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黄牛铺镇食用菌基地带动了全镇20余户群众种植食用菌32万袋,户均年增收1.8万余元。吸纳全镇90余人在基地务工(其中贫困群众20余人),人均增收2200余元。
近年来,凤县紧紧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发展理念,积极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把食用菌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和高山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型产业来打造,走出了一条精品特色农业致富之路。目前,该县食用菌从无到有、从小到强,向有机化、生态化发展。
林麝养殖实现绿富共赢
林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麝所分泌的麝香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因价格昂贵,被称为“软黄金”。
凤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人工养殖林麝,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林麝的人工养殖规模已超过1.8万头,占到全国的60%以上,年产值超过2亿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在红花铺林麝产业扶贫示范园,一阵淡淡的麝香随风飘来。走进养殖基地,饲养员蒋建斌正在为林麝添水喂食。一只只活泼的林麝,就是帮助他脱贫的“精灵”。
蒋建斌以前在家务农,偶尔出去打打零工,收入低且不稳定。自从2019年4月接受县上提供的林麝专业培训后,他开始养殖林麝,收入提高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养殖林麝有贴息贷款,缺技术有统一培训,缺时间能让合作社代养。多亏了县上的好政策。”蒋建斌说。
为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凤县把金融扶贫作为新动力,大力推进产业发展。2018年初,凤县推出了“林麝养殖贷”(简称“林麝贷”)支农新产品。2019年对该产品按照产业链模式进行了细化,细分为林麝养殖“建圈”贷款、“林麝养殖”购买草料贷款、“林麝养殖”购买种源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林麝养殖贷款等系列贷款产品,进一步细分客群,优惠利率,满足林麝养殖户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解决了林麝养殖缺资金的问题,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林麝产业发展带动效应,切实推动林麝养殖规模、效益向纵深发展。
红苹果成了群众的“脱贫果”
凤县是省级优质果品基地、陕西省山地苹果基地县。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所产苹果个大均匀、色泽艳丽、皮薄多汁、脆甜可口、含糖量高、耐贮藏。环境优势决定了凤县苹果的优秀品质。全县苹果产业正朝着规范化种植、标准化分拣、品牌化包装、集散化仓储物流的产业体系发展。
唐藏镇庞家河村位于凤县的东北部,1100米左右的海拔,是凤县苹果优生区之一,也是全县有名的苹果专业村。据了解,庞家河村80%以上的村民都在发展苹果产业,全村苹果面积1500亩,年产量160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能达到7200元以上。走进庞家河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挂在树上,火红的苹果成了山间最好的点缀。
从10月初开始,村里的贫困户王建平就格外忙碌,家里种植的5亩苹果红了,采摘、分拣、装箱,他一刻也不敢停歇。
“客商在村里等着收货,趁着价好,我们得抓紧时间采摘、出售。”10月13日,在院子里分拣苹果的王建平告诉记者。
唐藏镇是凤县传统农业镇之一。近年来,该镇针对镇域内苹果产业树龄长、技术落后、人员流失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打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新型苹果产业。目前,全镇留存盛果期果园6000余亩。2019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近5000万元。
“凤县地势高、太阳光照充足,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促成了苹果色泽鲜艳,口味宜人的特点。因此,我们的苹果一直畅销省内外各地市场。”该镇副镇长郭潇宇介绍。
近年来,凤县坚持适度扩大规模与调整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相结合,加快淘汰老果园、改造低产园、建设标准园,实施优果工程。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以唐藏、双石铺、凤州、河口、平木为中心的苹果生产基地,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6.27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达到4.8万吨,苹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产业融合美了农民
漫步在红花铺镇永生村,小溪流水潺潺,树木绿意盎然。青瓦白墙的农家院饱含乡愁记忆,一幅幅田园画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难以想象,昔日的永生村是个农舍低矮破旧、道路泥泞不堪的贫困村。近两年来,该村搭乘凤县“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脱贫攻坚思路”的强劲东风,以该村长寿文化为底蕴,大大改观了村容村貌后,不仅有力地带动和开拓了村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还入选了2016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永生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4户744人。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88元。”永生村党支部书记吴玉林介绍。在村庄发展上,该村两委确定了“岭南风情、乡村味道、规划先行、产业带动”总体发展思路,充分挖掘了生态文化资源。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村党支部副书记杜小刚带头开办农家客栈,动员村里有志青年返乡创办农家乐。目前,全村特色农家乐、农家客栈达到15户,带动当地8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村里积极流转土地,引进赤松茸栽植项目;依托永生村优良的岭南气候条件,动员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并联系爱心企业为贫困化免费捐助蜂箱、鸡苗。
宜居的生活环境、丰富的乡村文化……永生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文化、生态高度融合的乡村发展新路子。村庄变景区,农业变景观,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路。永生村的美丽蝶变是凤县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凤县着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指导全县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等多元业态。把休闲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健康养生养老、美丽乡村、民俗民居等融合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增强了景点的吸引力,延长了农业产业链。G
采访手记
产业扶贫要在精准定位上创新完善
■韩小珍
在凤县采访这两天,虽然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所陶醉,都被凤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凝心聚力追赶超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干劲和精神所感动。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是一个因矿业而富、旅游而兴、生态而美的资源型山区县。近年来,凤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突出特色、长短结合、连片发展、提升质量、三产融合、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实施特色富民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椒、林麝、中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正如凤县县委书记张帆所言,凤县立足秦岭山地广的实际和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种植、养殖,产销顺畅的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新路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这个与时代同步前行的金秋时节,凤县正在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庞家河村贫困户王建平在院子里分拣苹果。
林麝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黄牛铺镇食用菌基地。
永生村村庄一角。
凤县双石铺镇十里店村千亩花椒示范基地。
凤县红花铺镇林麝小镇。(资料图)
本报记者 韩小珍 文/图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造就了凤县城乡大地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也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障碍,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贫、坚中坚。如何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凤县始终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关键举措和根本出路,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连片发展,构建起了以花椒、特色养殖、中药材、食用菌、苹果为主导的“1+N”扶贫产业新格局,让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项目。
花椒变身致富“金豆豆”
每年的7月底8月初是凤县大红袍花椒成熟期。今年,凤县漫山遍野的大红袍花椒喜获丰收,当地群众乐到了心坎里。
凤县是“中国花椒之乡”。这里产的“大红袍”花椒因油腺发达、色泽鲜红、粒大肉厚、形具“双耳”、麻味悠久,素有香飘十里“凤椒”之美誉,获得了“国家气候标志”认证。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继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陕西名牌”“有机食品认证”“AA级绿色食品认证”等殊荣。
“依靠花椒种植,我家2016年就脱了贫。今年,我家的花椒卖了5万多元,日子真是像花椒一样红红火火。”双石铺镇十里店村贫困户姚来运笑着对记者说。前些年,姚来运家里种的小麦、玉米也就基本维持生活。后来,在政府帮扶下种植花椒。他不仅每亩地有500元补助,而且还得到专家免费技术指导。目前,依托合作社,花椒不愁卖不出去。
像姚来运一样,十里店村共有300多户村民及贫困群众依靠花椒产业而过上了好生活,花椒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0%以上。十里店村通过产业奖补、种苗发放、技能培训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凤椒种植产业。据统计,2020年全村产花椒45余万公斤(干椒约9.25万公斤),销售总额达到1300余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05元。
近年来,凤县坚持多措并举推进花椒产业发展,蓄积产业发展后劲,全县相继建成国家级农业(花椒)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花椒无公害示范区1个、市级花椒现代科技示范园3个。全县花椒留存面积达到6.7万亩,年产干花椒1500吨左右,综合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8000多人,人均增收1500余元。
赏椒园美景、摘火红“凤椒”、尝香麻椒宴、享采摘趣味……以“走进凤县品椒香,藏身十里享红袍”为主题的凤县凤椒农业公园“凤椒”采摘体验季活动,每年都会在凤县十里店村花椒主题公园举行,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前来。
经过一系列举措,凤县花椒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发展壮大,凤县“大红袍”花椒已火到了全国各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小小的花椒成为百姓致富增收的新希望,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依靠种植花椒,凤县群众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小香菇”做出大文章
丰富的原材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凤县所产食用菌色鲜味美、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全县已形成了黄牛铺镇、红花铺镇、留凤关镇、平木镇等四大食用菌发展区域,现已开发出了猴头菌、赤松茸、灰树花等20余个品种。
瞄准7至10月香菇市场空当,黄牛铺镇三岔河村大力发展以夏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该村退出了贫困村行列。全村除13户政策兜底外,其余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黄牛铺镇食用菌基地就建设在三岔河村,占地面积300余亩,把培育和发展食用菌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以前在外面打工,虽然有了收入,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感觉得不偿失。而现在,我们在家附近捡菌,一天就能挣1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王敏说。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黄牛铺镇食用菌基地带动了全镇20余户群众种植食用菌32万袋,户均年增收1.8万余元。吸纳全镇90余人在基地务工(其中贫困群众20余人),人均增收2200余元。
近年来,凤县紧紧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发展理念,积极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把食用菌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和高山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型产业来打造,走出了一条精品特色农业致富之路。目前,该县食用菌从无到有、从小到强,向有机化、生态化发展。
林麝养殖实现绿富共赢
林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麝所分泌的麝香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因价格昂贵,被称为“软黄金”。
凤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人工养殖林麝,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林麝的人工养殖规模已超过1.8万头,占到全国的60%以上,年产值超过2亿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在红花铺林麝产业扶贫示范园,一阵淡淡的麝香随风飘来。走进养殖基地,饲养员蒋建斌正在为林麝添水喂食。一只只活泼的林麝,就是帮助他脱贫的“精灵”。
蒋建斌以前在家务农,偶尔出去打打零工,收入低且不稳定。自从2019年4月接受县上提供的林麝专业培训后,他开始养殖林麝,收入提高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养殖林麝有贴息贷款,缺技术有统一培训,缺时间能让合作社代养。多亏了县上的好政策。”蒋建斌说。
为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凤县把金融扶贫作为新动力,大力推进产业发展。2018年初,凤县推出了“林麝养殖贷”(简称“林麝贷”)支农新产品。2019年对该产品按照产业链模式进行了细化,细分为林麝养殖“建圈”贷款、“林麝养殖”购买草料贷款、“林麝养殖”购买种源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林麝养殖贷款等系列贷款产品,进一步细分客群,优惠利率,满足林麝养殖户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解决了林麝养殖缺资金的问题,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林麝产业发展带动效应,切实推动林麝养殖规模、效益向纵深发展。
红苹果成了群众的“脱贫果”
凤县是省级优质果品基地、陕西省山地苹果基地县。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所产苹果个大均匀、色泽艳丽、皮薄多汁、脆甜可口、含糖量高、耐贮藏。环境优势决定了凤县苹果的优秀品质。全县苹果产业正朝着规范化种植、标准化分拣、品牌化包装、集散化仓储物流的产业体系发展。
唐藏镇庞家河村位于凤县的东北部,1100米左右的海拔,是凤县苹果优生区之一,也是全县有名的苹果专业村。据了解,庞家河村80%以上的村民都在发展苹果产业,全村苹果面积1500亩,年产量160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能达到7200元以上。走进庞家河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挂在树上,火红的苹果成了山间最好的点缀。
从10月初开始,村里的贫困户王建平就格外忙碌,家里种植的5亩苹果红了,采摘、分拣、装箱,他一刻也不敢停歇。
“客商在村里等着收货,趁着价好,我们得抓紧时间采摘、出售。”10月13日,在院子里分拣苹果的王建平告诉记者。
唐藏镇是凤县传统农业镇之一。近年来,该镇针对镇域内苹果产业树龄长、技术落后、人员流失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打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新型苹果产业。目前,全镇留存盛果期果园6000余亩。2019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近5000万元。
“凤县地势高、太阳光照充足,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促成了苹果色泽鲜艳,口味宜人的特点。因此,我们的苹果一直畅销省内外各地市场。”该镇副镇长郭潇宇介绍。
近年来,凤县坚持适度扩大规模与调整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相结合,加快淘汰老果园、改造低产园、建设标准园,实施优果工程。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以唐藏、双石铺、凤州、河口、平木为中心的苹果生产基地,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6.27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达到4.8万吨,苹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产业融合美了农民
漫步在红花铺镇永生村,小溪流水潺潺,树木绿意盎然。青瓦白墙的农家院饱含乡愁记忆,一幅幅田园画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难以想象,昔日的永生村是个农舍低矮破旧、道路泥泞不堪的贫困村。近两年来,该村搭乘凤县“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脱贫攻坚思路”的强劲东风,以该村长寿文化为底蕴,大大改观了村容村貌后,不仅有力地带动和开拓了村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还入选了2016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永生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4户744人。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88元。”永生村党支部书记吴玉林介绍。在村庄发展上,该村两委确定了“岭南风情、乡村味道、规划先行、产业带动”总体发展思路,充分挖掘了生态文化资源。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村党支部副书记杜小刚带头开办农家客栈,动员村里有志青年返乡创办农家乐。目前,全村特色农家乐、农家客栈达到15户,带动当地8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村里积极流转土地,引进赤松茸栽植项目;依托永生村优良的岭南气候条件,动员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并联系爱心企业为贫困化免费捐助蜂箱、鸡苗。
宜居的生活环境、丰富的乡村文化……永生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文化、生态高度融合的乡村发展新路子。村庄变景区,农业变景观,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路。永生村的美丽蝶变是凤县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凤县着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指导全县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等多元业态。把休闲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健康养生养老、美丽乡村、民俗民居等融合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增强了景点的吸引力,延长了农业产业链。G
采访手记
产业扶贫要在精准定位上创新完善
■韩小珍
在凤县采访这两天,虽然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所陶醉,都被凤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凝心聚力追赶超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干劲和精神所感动。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是一个因矿业而富、旅游而兴、生态而美的资源型山区县。近年来,凤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突出特色、长短结合、连片发展、提升质量、三产融合、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实施特色富民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椒、林麝、中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正如凤县县委书记张帆所言,凤县立足秦岭山地广的实际和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种植、养殖,产销顺畅的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新路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这个与时代同步前行的金秋时节,凤县正在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