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架金黄满院秋
张友直
在老家周至农村,每年国庆后是农民掰玉米棒的秋收时节。田野里郁郁葱葱的青纱帐,旧貌换新颜,叶子已泛黄,笔直的秆子被成熟的玉米棒压得有些倾斜,有的甚至随着一场大风倒伏在地。那饱满的玉米粒儿,突破苞衣的层层束缚,露出金黄的牙齿,仿佛向人们炫耀成熟的喜悦。
农民辛苦了大半年,庄稼丰收在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全家老少齐动员,拉上架子车,夹上麻袋,将成熟的玉米棒掰下来,一车车地拉回院子。
傍晚,全家人吃罢晚饭,打开电视机,围坐一圈,开始剥玉米棒。老人虽然动作慢,但一刻不停歇,还能逮空瞅瞅电视上播放的秦腔,边听边晃脑袋,过把秦腔瘾。中年汉子嘴里叼着一根“金丝猴”,猛抽一口,手上的动作更加熟练了。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既要剥玉米棒,还要抽空给老人倒茶水,给娃们张罗些瓜子、花生等零食。馋嘴的娃娃不认真干活,光顾着看电视、吃东西,剥的玉米棒没有预留尾部的苞衣,全成了“精棒棒”,挂不到玉米架上,增加了大人的工作量。
此刻,剥去外面的苞衣,玉米棒全部露了出来,一头尖,光滑顺溜。从外观上看,玉米粒饱满,颜色金黄,堆在院子里,像一座座小金山,映照着农民黝黑的脸庞,闪耀着丰收的喜悦。剥完玉米棒意味着秋收的农活完成了一半,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亟待完成。此时的玉米粒水分大,若长时间堆积,极易发霉腐坏,必须经过太阳晾晒,将水分挥发掉,才可以贮存。在院子里搭一个架子,将玉米棒挂起来,便成为既简单又有效的办法。
搭玉米架是一项力气活,也是一门技术活。首先要选在院子的向阳地方,确保玉米棒能够充分晒到阳光;二是玉米架所处的位置地势要高,不能处于低洼处。因为一旦下雨,雨水积到玉米架跟前,不仅地面湿气重,而且威胁玉米架安全;三是所用的木料必须结实耐用,能够承受重量。作为下面支架的立木和上面承重的横梁木,要负载几千斤的玉米棒,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恰好院子有两棵粗壮大树,也可因地制宜,省了支木架子,直接将横梁木架在树杈两端,用铁丝绑牢,形成天然的玉米架。但这样的玉米架也有缺点,一旦刮大风,玉米架随大树摇摆,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让人捏一把汗。玉米架虽是村民临时搭建,但远远看起来,挺拔耸立,颇具关中平原农家的朴素美感。
在这样简单的重复中,成熟的玉米棒被搭在玉米架上,挂成一串串金黄的玉米“辫子”,将农民的劳动成果生动地展示。那些年的乡村,每到秋收季节,谁家院子的玉米架搭得高、挂的玉米多,就意味着谁家的庄稼丰收,谁家的男人女人更勤谨,谁家的光景更红火。
一架金黄满院秋。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或相聚谈笑,或眯眼小憩;厨房里忙碌的妇女正准备午饭,屋子上空炊烟袅袅;几只老母鸡领着鸡娃,在玉米架下啄玉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