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回首
背馍上学
  􀳀黄敏

  我背馍上学的经历始于上初中的第一年。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三秦大地的“白菜心”,关中平原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人们越过了温饱线,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我上的中学在镇上,离家三四公里。那时候,学校没有宿舍,也没有食堂,往返回家吃饭不现实,午饭只能在学校解决,而“背馍”便是最省时、省事的方法。
  我对背馍上学这件事满是期待,一想起中午能和同学们共进午餐,内心就有点激动。打开饭盒一看,锅盔软乎乎的,还带着温热。我盖好饭盒摇了摇,感觉甚是稳当。当我神采飞扬地骑上自行车,挤进村里一同骑车上学的队伍中,身后同时传来了爸妈的声音“骑车慢点”“吃馍时要喝水”。
  那天中午,很多路远的同学没有回家,齐刷刷地聚在教室里。一张张小脸荡漾着惊喜,献宝似的纷纷拿出自带的午餐,有的是馒头,有的是锅盔,有的放了咸菜,有的馍里夹了厚厚一层油泼辣子,五花八门,饭香扑鼻。大家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喝着白开水,就着干馍馍,吃得特别欢实。
  那天的画面和那段清贫却又美好的时光,一起定格在岁月深处,永不褪色。
  我背馍上学的经历就这样平淡而又惊喜地开场了。母亲因为担心我吃不好,影响身体健康,每天变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母亲给馍里夹鸡蛋,夹辣酱,或者做包子、葱油饼、葱花卷……虽说取材一样,但加了配料和不加配料的味道却是天壤之别。这一切,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又使懵懂的我感到快乐和满足。
  最难过的当属冬天。早上背到学校的馍到了中午就冻得瓷硬,咬一口能把牙磕掉,馍里夹的辣子有时还会结成冰碴子,吃下去胃里一阵冰凉。但奇怪的是,没有人因此而生病,反倒活蹦乱跳,精神饱满。
  更重要的是,这些困难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勤奋地学习,单纯而快乐。求学路漫漫,少年不羁,志存高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为了美好的未来,吃点苦不算什么。
  初中三年一晃而过,背馍上学的经历也随之结束。上了高中,有了学生食堂,餐餐都是现成的,顿顿都是热乎的。然而,回过头细数那近千个日子,和同学们挤在四周透风的教室里喝凉水、啃干馍的生活,竟有些难言的留恋与感动。
  多年以后,我离开家乡,在城市里扎下根。无数个夜晚,那些与“背馍上学”有关的人和事总在梦中浮现。我对“背馍上学”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它不是一段普通的人生体验,而是一场温暖的青春旅程,是一生难以忘却的远方与乡愁。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