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培育“粮心”文化 营造节俭氛围
■黄敏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存的本源,任何时候都极其珍贵。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攀比、奢靡之风有所抬头,全国每天浪费的粮食触目惊心,“舌尖上的浪费”已经到了亟须遏制的地步。
从古至今,什么节日吃什么饭,都是有讲究的。而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味佳肴,也会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久而久之,吃饭就被赋予了很多的“文化深意”,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请客吃饭更要讲排场,似乎不上几个“大菜”“硬菜”就很没有面子,会被人看不起,餐桌上总要剩些饭菜才能彰显大气、豪气。在这样一种思维的驱动下,“舌尖上的浪费”终会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难以承受之重。
近段时间,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守“粮心”等节约粮食的呼声不断升高,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刻不容缓。坚守“粮心”,杜绝“剩宴”,不能只在口号上,更要培育“粮心”文化,让节俭之风浸润人心,使人们自觉减少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养成文明饮食的好习惯。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一张小小的餐桌承载的不仅是就餐者的个人情感,还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培育“粮心”文化,就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餐做起。每个人都做文明用餐的践行者,吃多少点多少,坚持按需点餐、科学点餐,适度消费,吃光盘中餐,吃不完的打包,保证餐餐不剩饭。那么,“舌尖”不浪费的理念便会逐渐渗透餐桌,营造出文明用餐的社会氛围。
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只有多方参与,形成共振,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培育“粮心”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传承,必须要从孩子做起,从教育着手,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吃饭不剩饭,树立节约粮食、科学用餐的文明理念。同时,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让他们参与农事,体验农耕,真正了解什么是“粒粒皆辛苦”,从而主动告别餐桌浪费陋习。
节约粮食,任重道远。除了倡导节俭之风,我们还应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长期坚持,在每个人心里种下节约粮食的“种子”,让“粮心”文化蔚然成风。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存的本源,任何时候都极其珍贵。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攀比、奢靡之风有所抬头,全国每天浪费的粮食触目惊心,“舌尖上的浪费”已经到了亟须遏制的地步。
从古至今,什么节日吃什么饭,都是有讲究的。而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味佳肴,也会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久而久之,吃饭就被赋予了很多的“文化深意”,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请客吃饭更要讲排场,似乎不上几个“大菜”“硬菜”就很没有面子,会被人看不起,餐桌上总要剩些饭菜才能彰显大气、豪气。在这样一种思维的驱动下,“舌尖上的浪费”终会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难以承受之重。
近段时间,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守“粮心”等节约粮食的呼声不断升高,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刻不容缓。坚守“粮心”,杜绝“剩宴”,不能只在口号上,更要培育“粮心”文化,让节俭之风浸润人心,使人们自觉减少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养成文明饮食的好习惯。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一张小小的餐桌承载的不仅是就餐者的个人情感,还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培育“粮心”文化,就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餐做起。每个人都做文明用餐的践行者,吃多少点多少,坚持按需点餐、科学点餐,适度消费,吃光盘中餐,吃不完的打包,保证餐餐不剩饭。那么,“舌尖”不浪费的理念便会逐渐渗透餐桌,营造出文明用餐的社会氛围。
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只有多方参与,形成共振,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培育“粮心”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传承,必须要从孩子做起,从教育着手,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吃饭不剩饭,树立节约粮食、科学用餐的文明理念。同时,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让他们参与农事,体验农耕,真正了解什么是“粒粒皆辛苦”,从而主动告别餐桌浪费陋习。
节约粮食,任重道远。除了倡导节俭之风,我们还应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长期坚持,在每个人心里种下节约粮食的“种子”,让“粮心”文化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