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走在幸福生活的大道上
  本报记者 孙金龙
  “你先慢慢吃,碗筷就放在桌子上,等我中午回来再收拾。”9月8日一大早,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庄镇新庄村二组脱贫户徐振玲对老伴大声叮嘱道,她细心地将锄头用小磨石打得锃亮,扛在肩上走向她的工作岗位。
  “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没想到我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像我这么大的年龄,出门打工都没人不要,而现在我却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我很满足。”徐振玲边走边对记者说。
  今年69岁的徐振玲因小时候一场意外导致身体残疾,丈夫因高度近视和听力障碍无法干活,勤劳的徐振玲在家承包了几亩地维持生活,儿子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但家庭开支入不敷出,欠下了一屁股债,生活极度困难。自从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徐振玲享受到了扶贫政策的补贴,生活有所好转,靠政府救济不是长久之计,她暗下决心,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你看,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徐振玲指着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树苗说,“我在合作社已经干了3年,在这里栽树苗、打尖、锄草、浇水,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在这干活很轻松,一边干活一边和姐妹们聊天,心情好了,也很开心,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还将5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近3000元的土地流转费。”
  “玲玲姐人心细,干活麻利,也勤快。以前,她经常早出晚归,埋头苦干,想尽办法去致富,现在,日子好了,儿子、儿媳都有了工作,收入也高了,让她歇着享福,但她还是坚持要干下去,勤劳的品质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都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一起干活的韦大姐笑着说。
  “今天中午天太热了,身体重要,不要太累了,等下午天凉了再来,你们回家休息吧!”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远处传过来。
  “哦!原来是大嗓门的理事长来了,呀!第一书记也来了,没事,再干一会。”徐振玲大声回答道。
  “我们合作社是2017年成立的,推行‘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全村贫困户26户,88人。目前,大部分贫困户已经脱贫,我们积极帮助他们,让他们上班有工资,土地流转有收入,我们合作社每年还拿出总利润的7%给村民分红,让脱贫户致富不返贫,增强了脱贫户的内生动力。”高庄镇新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赵权营说。
  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永辉说:“新庄村属于旱原地带,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村民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现在环境优美,村庄亮丽,村民收入高了,振玲是我们村的学习典范,提起振玲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她用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下一步,我们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增收机制,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高永辉说。
  一阵秋风吹过,让徐振玲打了一个大喷嚏。赵权营笑着说道:“有人又在夸赞你了。”路旁细长的柳枝随风摆动,像是在笑迎着勤劳致富的奋斗者,徐振玲扛起锄头,脸上洋溢着笑容,迈步走在幸福生活的大道上……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