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基层见闻
工厂建在家门口 挣钱不用往外走
  本报记者 赵力涛
  九月的武功县,秋高气爽。在长宁镇河道社区河大村晨阳服装加工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机器转动声不绝于耳,一排排缝纫机飞快地运转着,多条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手中一批女士夹克服装。
  “订单催得紧,机器引入的当天就招来姐妹们投入生产中。”年近50岁的公司经理吴亚维说,“回顾返乡创业的这8个年头,酸甜苦辣尝了个遍,但万幸的是把握住了好时机,并得到了各方支持,这条路子走对了。”
  吴亚维从事服装加工行业已经30年了,在长期的工作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了较好的人脉资源,与30多家服装厂建立了合作关系。
  近年来,武功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一直在外“跑码头”的吴亚维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2年,她在长宁镇创办了晨阳服装加工有限公司,自己管生产,丈夫负责采购和销售,经营效益不错。可在2019年10月,老家河道社区河大村的党支部副书记程志波找到了他们,请他们与村集体合办服装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事的夫妻俩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吴亚维夫妻俩和村集体共同投资84万元,新购100台机器,注册了以工装、制服、床上及酒店用品加工为主,集设计、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晨阳服装加工有限公司,并于2020年6月正式投产,解决了河大村及周边49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其中还有11名贫困劳动力。
  河道社区河大村的贫困户王雪莉正在对夹克进行缝制拉链等工序。她告诉记者:“这道衣服工序按件计酬,一天能做30件~40件,加上其他零碎散工,一个月至少能拿1500元。”
  王雪莉的婆婆腿有残疾,需要人照顾,丈夫在周边打零工,收入一般,家中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但这并不影响王雪莉对生活的乐观和脱贫的信心。她一边熟练地赶制衣服一边对记者说:“我现在技术上由生到熟,干活快了,收入也越来越高。政府对老人看病和孩子上学都有政策帮扶,我现在又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慢慢好转了。”
  程志波介绍,该公司与河大村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后续将为工作人员购买医疗、养老、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切实保障就业群众权益。服装加工厂创办以来,还和代家社区,小王村社区工厂和普集街社区残疾人吴娜娜创办的壹诺服装厂“抱团取暖”,扩大武功服装加工业的名气,也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增收的“铁饭碗”。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