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除“膜”利剑出鞘 农田绿意渐浓
——写在《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实施之前
    土豆收获后,地膜也完全碎片化,与黄土一起被翻耕在地里。

    武功县凤源农业园区地膜茄子长势喜人。
    旬阳县铜钱关镇七里村庙湾辣椒苗栽培温室大棚。
    华阴市华西镇新和村田间地头的地膜残留。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近年来,设施农业、地膜种植快速发展,农用薄膜被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中,尤其在农村地区使用十分广泛。与此同时,农用薄膜残留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不利因素。
  治理农膜残留污染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使用后的农膜残留。记者调查发展,很多地区在农膜回收处理方面还没有高效的管理办法。农膜使用后,往往通过就地掩埋、焚烧或丢弃。然而,无论哪一种处理方式,都将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污染和影响。
  近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农用薄膜管理办法》,从农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严格规范,正式对农膜残留“亮剑”。
  1 就地掩埋隐患多
  7月30日,记者来到武功县河道社区凤源农业园区,看到这里的300亩地膜土豆正在陆续装袋。田间地头,几台旋耕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已经破碎不堪的农用地膜与黄土同时翻滚,最后被掩埋在土壤中。“这茬土豆选用白色地膜覆盖。2月份种下土豆,现在快半年了,地膜已经风化成碎片很难捡拾出来,只能旋在地里。”该园区负责人陈党会说,对于地里的农膜残留部分,由于人工捡拾成本高、回收费用低等原因,只能就地掩埋。
  在土豆旁边,园区500亩的地膜广茄也进入了采摘季。一株株茄秧长势旺盛,一个个茄子长过半尺,垂在地面上。
  “这批茄子选用黑膜种植,防草防虫效果非常好。茄子生长周期是4个月,地膜经过风吹日晒早已风化。采摘完茄子后,地膜还得旋耕掩埋。”陈党会说。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各种有色农膜,如白色、黑色、绿色、紫色等,不同颜色的农膜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农户在使用时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季节,选择不同颜色的农膜。但无论哪一款农膜,都是塑料制品,不易降解,即使风化成碎片,分解仍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数百年。
  调查中,农户对记者说,为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的农膜也特别结实耐用。农膜越来越结实,意味着其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更长。
  对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专家马志峰说:“农膜极难降解,越结实的农膜越不易降解。长此以往,农膜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和农作物生长,还不利于绿色农业发展。”
  2 随意丢弃脏乱差
  近日,在旬阳县铜钱关镇七里村庙湾的一处辣椒苗培育基地内,30余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白色的棚膜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亮眼。
  基地负责人周尚介绍,棚膜比地膜厚,耐用性强,有的可以用一年,有的还能用两年。“到了使用年限,我们会把棚膜收集在一起当成废品卖掉,价格在每公斤3至4元左右。我们是公司化经营,绿色发展是前提,不能只考虑成本。但对于种植散户来说,集中处理农膜残留不太现实,只能就地焚烧、丢弃。”周尚说。
  此外,在我省苹果主产区,由于苹果需要增色,光膜使用率特别高。光膜铺在苹果树下,伴随着苹果的生长、成熟、采摘,基本破败成碎片,回收难度大。在没有专业回收团体和机构的情况下,为保障收益,果农只能就地焚烧或随意丢弃。
  “在所有农膜污染中,光膜污染最严重。我省是苹果大省,每年使用光膜数量巨大,光膜残留碎片多数被丢弃在田间、沟边、树下,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必须加快治理。”马志峰说。
  3 回收处理需规范
  采访中,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李强告诉记者,近些年,我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农膜回收率达72%,农膜回收处理取得明显进展。但需要正视的是,仍有一部分农膜留在了田间地头,成为污染源。
  农膜污染现象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才是长远之道。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农用薄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农膜使用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应在使用期限到期前捡拾田间的农用薄膜废弃物,交至回收网点或回收工作者。同时也对农膜生产者、销售者、回收网点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开展合作,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据了解,该《办法》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其内容涉及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以及利用各个环节。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正对《办法》进行细化分解,并结合我省农业农村现状,制定更加细致、有效的治理方案。
  办法有了,如何落实是关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从源头严把农膜生产质量关,规范销售市场,鼓励回收再利用。“新的治理办法已经出台,我们还要再细化、分解,确立一套高效、可行的方案,加快推进农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让农田不留一片农膜残渣,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李强说。
  手记
  跑出农膜残留污染治理“加速度” 
  ■黄敏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地膜玉米、地膜土豆、地膜辣椒……各种地膜种植屡见不鲜,除了地膜,还有各种各样的棚膜、光膜等。随着现代农业高速发展,农膜使用频率逐年增加,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
  当前,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对农业生产也提出更高要求,治理农膜残留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我们相信,各级部门将在《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出更加详细具体、行之有效,且符合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有效方案。
  规范农膜管理,保护农田生态,仅仅靠单方力量远远不够。《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实施或许会令当前农膜残留污染现象有所改变,但要彻底解决污染问题,还需要多方发力,建立健全长远机制,推动农膜管理走上规范化、高效化道路,跑出农膜残留污染治理“加速度”。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