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06版
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宝鸡高新区脱贫攻坚扫描
    郭红军担心葡萄受雨水影响开裂,来到地里仔细查看。

    捧着“金疙瘩”,千河镇寨子村贫困户齐礼军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贫困户曹晓琳(左)和同事正在挑选花椒。
    钓渭镇红星村的花椒挂满枝头。
    千河镇卫生院家庭签约医生来到范亚宁家,为她检查身体。
    在黄家山村面粉加工厂,技术人员正在检查机器运转情况。
    黄家山村生产的面粉。
  宝鸡高新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西部地区唯一经科技部批复建设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宝鸡高新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坚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多项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产业扶贫:
  多举措推进 敲开“致富门”
  7月15日,雨后初晴,家住高新区八鱼镇寨子岭村的郭红军就急着往葡萄园里跑。“临近成熟期的葡萄最怕遇到下雨天。雨水很容易造成葡萄开裂,我得赶紧去看看。”郭红军说。到了地头,他轻轻摘下套袋,仔细观察葡萄的长势。3年前,因为父亲生病,郭红军回乡接管了家里的7亩葡萄园。现在,他俨然成了一名葡萄种植的土专家。
  八鱼镇寨子岭村辖6个村民小组375户人。为提高经济收入,20世纪90年代,当地一些村民开始种葡萄。由于种植面积不大,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高新区相关部门通过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决定在寨子岭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为鼓励村民种植葡萄,高新区为贫困户每亩地补助1000元,连续补助4年。这项措施的出台,极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村里种葡萄的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该村葡萄种植户360户、种植面积2500余亩,产业覆盖率97%,人均可收入上万元。去年,该村还建起了冷库和电商中心,为村民解决了储存和销售问题。
  寨子岭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助力脱贫,是宝鸡高新区优化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依托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将产业发展作为群众长效稳定脱贫之策,大力培育发展葡萄、樱桃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花椒、中蜂等区域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走上了一条符合实际、效果显著的脱贫致富之路。
  连日来,宝鸡高新区千河镇寨子村100亩西瓜喜获丰收。每天,贫困户齐礼军和同伴在大棚里为客商挑选、采摘成熟的西瓜,然后帮忙装车。看着一个个圆滚滚、油亮亮的大西瓜,齐礼军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带贫益贫能力,千河镇于2019年底规划了百亩西瓜种植项目,在寨子村流转土地100亩用于种植大棚西瓜。该项目申请贫困户优先股资金64万元,为每户贫困户配套1万元资金注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由股份经济合作社来负责管理、运行,确保每户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及分红。另外,部分贫困户还可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西瓜是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的‘金疙瘩’。”齐礼军一边采摘西瓜,一边笑着说。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信心依托这个产业早日脱贫。
  就业扶贫:
  扶贫岗助力 脱贫更有底气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局。一直以来,宝鸡高新区紧紧围绕上级部门有关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始终将促进就业与精准脱贫相结合,针对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创新培训就业扶贫工作机制,由“输血援助”转变为“造血帮扶”,为该区贫困群众补足“营养”,提振精气神。目前,该区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极为贫困群众搭建就业平台是宝鸡高新区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该区新建企业宝鸡泰达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压力大、用工难问题急需解决。为此,宝鸡高新区利用多个平台面向贫困群众展开招聘,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16人,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还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就业难题。
  红星股份经济合作社是该区钓渭镇红星村创办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均以贫困户为主。该合作社下设子公司——宝鸡市秦峪红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安置10名贫困户就业,每月工资均在2000元左右。
  贫困户曹晓琳一直在该合作社上班。7月13日,为了把当天从村民手里收购的花椒全部烘干,曹晓琳和同事加班到凌晨。“我自己种了3亩花椒树,深知椒农的不易。只要能帮助大家保住收成,累点没什么。”曹晓琳告诉记者,采摘下来的花椒必须立即烘干,否则就会发霉,影响品质。
  近年来,宝鸡高新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产业、投资兴业、吸纳外出务工人士返乡创业等方式精准推动辖区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和脱贫增收。
  此外,宝鸡高新区还积极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宝鸡高新区设立防疫消杀、巡查值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农村卫生保洁等临时性公益岗位241个,安置区内贫困群众就业。截至目前,宝鸡高新区农村公益性岗位共安置贫困群众782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收入。
  健康扶贫:
  拔病根去穷根 扶贫政策暖人心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造成许多家庭贫困的重要因素。从“没钱看病”到“看得起病”,宝鸡高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今年40岁的千河镇冯家咀村村民范亚宁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以前只能拄着双拐缓慢行走,无劳动能力,在高新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她享受到了各类政策并顺利完成手术。如今,范亚宁不仅扔掉了拐杖,还找了份工作,每月收入千余元。“多亏政府帮助,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范亚宁告诉记者。
  在脱贫攻坚战中,宝鸡高新区始终把健康扶贫作为重要部分,为贫困人口筑牢健康防线。据统计,截至目前,宝鸡高新区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定点医院集中为辖区536名大病患者进行了随访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后期康复情况将恢复良好的300余人转为慢性病继续跟踪随访。截至7月初,宝鸡高新区医保局集中为贫困人口门诊慢特病备案1257人,门诊、高血压糖尿病备案1515人;为贫困人口报销住院费用1243人322.94万元,门诊慢特病报销2415人68.65万元。
  “新卫生室环境真好,干净整洁,让人眼前一亮。”去年,天王镇关尔下村卫生室开放时,当地村民们纷纷走进新卫生室参观。看到设备齐全、环境一新的卫生室,村民们不禁啧啧称赞。
  以前,关尔下村卫生室设在一间民房内,医疗环境和安全质量达不到标准化卫生室设置规范。为解决这一问题,宝鸡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天王镇政府重新选址建起了村卫生室。新卫生室设计古朴典雅、宽敞明亮,实现了四室分设,基本医疗设备配置齐全,达到标准化村卫生室要求。
  为了加快补足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装备不足、条件较差的短板,宝鸡高新区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村卫生室运行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区级公立医院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落实管护补助经费27.4万元,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同时,该区还结合年度动态调整,建立扶贫、卫健、医保、税务健康扶贫信息共享机制,每月推送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结算信息,定期开展政策保障情况和数据平台信息比对,提高政策落实的准确性、精准性,联通了医疗健康服务网。
  “好政策只有落实下去,给贫困群众带来真真切切的帮助才行。”据宝鸡高新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完善的政策保障以及严格的落实,是健康扶贫的关键环节。为此,该区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学习,通过走村入户进行政策宣讲,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解决难题。
  “他们比我们的儿女都回来得勤。”“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在磻溪镇,说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许多村民对镇卫生院健康扶贫团队的医生心存感恩。
  磻溪镇清溪卫生院地处秦岭北麓、渭水南岸,辖10个行政村、17个村卫生室、服务人口23036人。2019年,该镇因病致贫120户336人,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攻坚难度大。自宝鸡高新区卫健局举行健康扶贫成效反馈会之后,清溪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与乡村医生并肩作战,顶风雪、战酷暑,为当地村民送医、送药、送温暖。面对辖区贫困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签约团队常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赢得村民纷纷点赞。
  消费扶贫:
  产销对接 拓展脱贫新路径
  消费扶贫作为一种由“输血”变“造血”的新型扶贫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产品销售难题,激发村民生产积极性,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地方特色产品。
  今年受疫情影响,农副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现象,八鱼镇的优质大樱桃也出现了“销售难”的问题。为拓宽樱桃销售渠道,增加果农和贫困户收入,5月15日,高新区举办消费扶贫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暨八鱼樱桃采摘节,为果农解决滞销难题。活动结束后的1个月里,该镇6000余亩樱桃销售一空。
  与樱桃销售情况不同的是,马营镇黄家山村通过订单生产实现产销对接,村民生产的“爱心面粉”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马营镇黄家山村有386户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为了帮助村民致富,黄家山村从去年8月开始,利用原有面粉加工厂的优势,由村党支部牵头,以高于市场价两角左右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收购优质小麦,通过磁选、去皮、水分调节、研磨,加工成特一级面粉,再由镇、村联系购买商进行统一销售。
  “我们生产的面粉不含任何添加剂,质量有保障。”马营镇黄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汪涛说,目前主要是集体订购,销量比较可观。
  黄家山村开展的消费扶贫工作改变了“被动给予”的扶贫方式,倡导互通、互惠、互利,突显了贫困群众的生产价值,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树立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据了解,今年以来,宝鸡高新区积极搭建平台,强力推进消费扶贫,积极完善“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超市、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帮助该区优质农副产品扩大市场、增加销量,助力困难群众增产增收,巩固脱贫成效。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