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产业兴 日子美
本报记者 鱼玉军 见习记者 何艳艳
入夏以来,在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道路两旁成片的大棚里总是瓜果飘香。
“快来吃我家的瓜,又香又甜,远销广州、深圳……”7月3日,沙场村陶蓉在自家大棚前吆喝着。
33岁的陶蓉曾经是贫困户,去年脱贫了。现在她丈夫外出打工,公公患病,自己和婆婆种植大棚。“我家有11座棚,6座棚种香瓜,剩余的棚种西瓜,一座棚单种香瓜收入8000元,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沙场村每家每户都发展起产业,有的种植香瓜、荞麦;有的养羊、养猪,人均年收入3万元。
“沙场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魏于章。”沙场村工作队队长、定边县统计局局长刘相东说。魏于章具有实干精神,曾多次自费去外地考察香瓜种植情况。
“当时面临没地、没钱、没产业等困难。”回想起初到沙场村的情形,魏于章充满感慨。周边是连片的盐碱地,年轻劳动力都外出了,一些村民还住着土坯房。
2014年10月,魏于章争取到47万元项目资金整理了320亩地。当年,他租了两辆大巴车,拉着村民来到了70公里外的定边县白泥井镇沃野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考察大棚种植。
回来后,魏于章寻找带头人,联合7户贫困户建大棚,争取了无息扶贫贷款,在改良的土地上建起69座大棚种植香瓜。
2015年5月底,沙场村的第一批芝麻香瓜上市了。“刚上市的香瓜每斤卖到15元,每座大棚的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魏于章说,“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大棚的信心,许多村民主动改良土地新建大棚。”
截至2019年,沙场村建成大棚1112座,年产值1500万元,75%的村民住上砖房,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下一步,沙场村将发展循环经济,一边种饲草,一边发展养殖业;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向有机食品靠拢;进一步更新、扩大大棚面积。”魏于章高兴地说。
“种过香瓜的地还能种辣椒,这两个月旺季一过,我就准备种辣椒了。”陶蓉一边摘瓜,一边笑着说。
入夏以来,在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道路两旁成片的大棚里总是瓜果飘香。
“快来吃我家的瓜,又香又甜,远销广州、深圳……”7月3日,沙场村陶蓉在自家大棚前吆喝着。
33岁的陶蓉曾经是贫困户,去年脱贫了。现在她丈夫外出打工,公公患病,自己和婆婆种植大棚。“我家有11座棚,6座棚种香瓜,剩余的棚种西瓜,一座棚单种香瓜收入8000元,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沙场村每家每户都发展起产业,有的种植香瓜、荞麦;有的养羊、养猪,人均年收入3万元。
“沙场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魏于章。”沙场村工作队队长、定边县统计局局长刘相东说。魏于章具有实干精神,曾多次自费去外地考察香瓜种植情况。
“当时面临没地、没钱、没产业等困难。”回想起初到沙场村的情形,魏于章充满感慨。周边是连片的盐碱地,年轻劳动力都外出了,一些村民还住着土坯房。
2014年10月,魏于章争取到47万元项目资金整理了320亩地。当年,他租了两辆大巴车,拉着村民来到了70公里外的定边县白泥井镇沃野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考察大棚种植。
回来后,魏于章寻找带头人,联合7户贫困户建大棚,争取了无息扶贫贷款,在改良的土地上建起69座大棚种植香瓜。
2015年5月底,沙场村的第一批芝麻香瓜上市了。“刚上市的香瓜每斤卖到15元,每座大棚的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魏于章说,“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大棚的信心,许多村民主动改良土地新建大棚。”
截至2019年,沙场村建成大棚1112座,年产值1500万元,75%的村民住上砖房,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下一步,沙场村将发展循环经济,一边种饲草,一边发展养殖业;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向有机食品靠拢;进一步更新、扩大大棚面积。”魏于章高兴地说。
“种过香瓜的地还能种辣椒,这两个月旺季一过,我就准备种辣椒了。”陶蓉一边摘瓜,一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