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六朵野山花
薛敏 绘画
米宏清
六个孩子。
在那偏远的大山深处,他们像一朵朵野山花,顽强且热烈地生长、开放。
他们的心里保存着明媚的梦。因为,老师没有离开他们。有了老师的爱和坚守,他们的心灵,便有了阳光,有了梦想。
一
初秋的早晨,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山区已经能感到微寒。黎明,山沟里笼罩着淡淡的雾气。透过朦胧的晨曦,看到远处山峦起伏深处,有一排整齐的房屋,白色围墙,红色屋顶。这是一所小学。
校园的起床铃声响了,校长王栋快速地穿好衣服。多年的教育生涯,使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6点准时醒来。清晨,校园里显得非常空旷,两边是教学楼和图书室,还有一排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旭日隐隐约约地从东边的山谷升起,操场上渐渐有了熹微的晨光。操场上有5个孩子在跑步了。王栋皱了一下眉头,问体育老师李靖:“今天怎么5个人,高佳怡呢?”
“昨晚,她父亲来接她的时候,说今天迟送一会儿,赶在7点吃早饭的时候到校。”李靖说。
这位42岁的小学校长,中等个头,笑容温暖,为人敦厚,让人心生依赖。他1996年毕业于延安洛川师范学校,2013年8月到了安塞北部的王家湾中心小学。
他清楚地记得,那个飘着细雨的早晨,他早早就起来了,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学校报到。儿子扯着他的衣角问:“爸爸,你到那么远的地方教学,什么时候才能回县城呢?”
“爸爸干两年就回来。”他微笑着说。
如今,7年过去了,儿子已经初中毕业了。这7年,虽然是人生乐章里短暂的一小节,却跳跃着生命中的许多音符。
王家湾村地处白于山区,村里的100多户人家散落居住在向阳的山坡上。清澈的溪水绕村而过,一路向东,注入无定河。这里曾是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条歪歪斜斜的青石小街,还有商店、药店、饭店、杂货店等。逢集的时候,街上熙熙攘攘,颇具小镇气息。之前,全乡有13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8000多人,学校最高峰时有学生1100多名、教师72名。2006年,全县实行教育布点调整,撤销镇(乡)初中,只保留小学。
2015年,脱贫攻坚全面展开,山里的贫困户按照政策实行易地搬迁,住到城里了,孩子也随之进城上学。同时,由于撤乡并镇,乡政府及其乡级办事机构随之被撤销,人口锐减,商业萧条,生源急速减少。到了2019年,王家湾中心小学只有16名学生(幼儿园10名,小学6名)。
迎着清晨的阳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微风中飘扬。孩子们举起小手,向国旗敬礼。这些孩子有的因为父母残疾或者贫困,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有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了大山里。他们没有走出去,难道就要放弃他们吗?“不能,绝对不能。只要有一个学生在,我就会与他们在一起,与这所学校在一起!”王栋在心里坚定了这个想法。
早上8点,王栋拿着听课记录本,走进三年级教室。英语老师刘玉仙是7月份通过特岗教师岗位招聘来的。他通过听课的方式,了解这些教师的不足,面对面、手把手地带他们开展教学工作,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三年级只有一个学生高佳怡。刚开始,刘玉仙面对校长讲课有点紧张,后面就慢慢放松了。王栋听得非常认真,用笔细致地记下刘玉仙讲课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下午,王栋召开教研组会。7名教师坐在一起,观摩每位教师的教案、所带课程的学生作业、练习,以及教师的听课记录、学习笔记。他深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王栋初来学校的时候,学校有18名教师。几年来,一个个走出大学校门、初次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把这些年轻教师培养出来了,他们却因这里条件艰苦,或者因为家庭原因,又一个个调回县城或者去了其他条件好的学校。
校园那排笔直的白杨树,春天的时候抽出嫩叶,到了秋天,树叶慢慢变黄,一片片凋零了。王栋心里清楚,他不能走。如果他也走了,山里孩子心中的梦也会凋零。
二
校园左侧是一排二层平房,洁白的墙面,红色的房顶。靠近河沿边的一排白杨树,在轻风中沙沙作响,给空旷的校园一角投下一片浓荫。
上午10点,上课铃声响了。数学老师胡小静拿着教案走进二楼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能容纳30多张课桌60多名学生。可现在只有4张课桌,分两排摆放。这是二年级教室,里面坐着两名学生,都是女孩。一名学生叫张馨予,今年8岁;一名学生叫雷宇香,今年9岁。
胡老师没有走上讲台,因为只有两名学生,她采取类似于家教式的教学方式,面对面给学生讲课。
她问张馨予:“79减去8等于几?”张馨予伸出纤细的小手,掰着手指头计算。
她接着问雷宇香:“你都写出来了吗?有没有错的?”
雷宇香说:“有一道题错了,改过来了。”
她笑着说:“那你以后多检查几遍,就不会错了。”
她又问张馨予:“算出来了吗?”
张馨予回答:“等于71。”
“那你把答案写在后面。”她接着又说,“应该写两行。第一行写算式,第二行写‘答’,后面要写冒号,以后要注意了。”
她看了一下雷宇香写的题,讲道:“做题的时候,你先看清楚问题,再想怎么解答。”
每次上数学课,胡老师就是这样,一边讲解,一边辅导。
胡小静是2019年6月通过区上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应聘到王家湾中心小学的。她刚来的时候,想着待上一年或者两年就调走。一个月后,她就彻底打消了想要调走的念头。“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贫困,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学习。”她接着说,“有些老师离开学校,留在山里的学生会像想念妈妈一样,想念他们。在这里,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给学生关心和关爱。”
拓艳玲2014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文学院,2015年报考特岗教师岗位,应聘到王家湾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师。
她走进一年级教室,只有一名学生,名叫张温馨,今年7岁。
她在黑板上写下四个拼音字母:b、p、m、f。
她讲道:“m的起笔是右弯竖。两个门洞‘m、m、m’,是三笔写成的。”
给二年级上语文课的时候,拓艳玲问雷宇香:“《拍手歌》会不会背?”
她告诉雷宇香,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说了哪些动物,先用笔画出来。
接着,她又讲道:“下一节,我们上第四课,先预习一下,把课文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每一篇课文后面有颜色标注的,你们要注意,这些是多音字。”
拓艳玲在这里工作四年了,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县城发往王家湾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都是固定的发车时间。每周星期日,她从县城回学校的时候,都会提前给司机打电话,让对方等她。
这里的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阅读习惯,语文成绩较低。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阅读兴趣,拓艳玲自掏腰包给学生买漫画书。“这里的学生太少了,太孤单了。我们既是老师,同时还扮演着同学、家长的角色。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他们的童年才会充满色彩。”拓艳玲说。
英语老师刘玉仙正在给高佳怡上课。
她问高佳怡:“朋友见面打招呼,问的第一句话用英语怎么说?”
高佳怡回答:“Hello或者Hi。”
她在黑板上写好英语句型,又领着高佳怡连读几遍。
“中午吃过饭后,你来我办公室读半个小时英语。”下课后,她对高佳怡说。
刘玉仙是延安市吴起县白豹镇人,父母都是农民,她2019年报考特岗教师岗位,应聘到王家湾中心小学。由于家在外县,她很少回家。母亲隔几天打一次电话,问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她总说很好,请母亲放心。
幼儿园有10名孩子,白荣荣和刘英是幼儿园老师。白荣荣的丈夫李靖是副校长,负责学校后勤工作。他说:“7名老师都很年轻,大家都是怀着人生的理想和抱负,选择在白于山区偏远的乡村从事教育工作。除了校长王栋外,我们最大的28岁,最小的24岁。”
三
山里头天黑得早。下午6点半左右,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隐没于西边的山巅时,山沟里很快就升起了暮色。
下了晚自习,四年级的雷宇航背着书包,和妹妹雷宇香一起走出校门。他们住在爷爷家,在学校对面山下的一块坝地,距离学校不到两公里。那里原来是水坝,后来淤泥沉积形成坝地。村上在那里修了二层平房,周围种一些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
雷宇航家在小庄科村,距离王家湾10多公里,也是山里的一个小村庄。父母常年居住在小山村里,以养羊、种庄稼为生。雷宇航兄妹俩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
兄妹俩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餐厅吃,餐费由学校承担。奶奶曾患脑梗,经常头晕,也不识字。爷爷戴一副老花镜,坐在小炕桌前,督促雷宇航写作业。
高佳怡的家在银山峁,距离学校8公里。她家到学校是柏油路,每天上学由父亲骑摩托车接送。父亲在附近村庄打工,母亲在家里照顾弟弟。高佳怡学习一般,但她喜欢美术课,美术作业完成得很好。
一年级的张温馨和二年级的张馨予是姐妹,她俩还有一个妹妹,在王家湾中心小学上幼儿园。她们家在王家湾后面山上,一个叫屈家畔的村庄。父亲在油田上当照井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母亲在家里种地。奶奶在王家湾街上租了一间平房,照顾3个孩子上学。奶奶经常对张馨予说:“你要好好学习,照顾好两个妹妹。等你上了初中,我年纪大了,就没有精力照顾你们了。”张馨予记住了奶奶的话,总是自觉地辅导和督促妹妹写作业。
唯一在校内住宿的学生是高海龙。他家在高龙山村,距离学校10多公里。父亲养羊,母亲种地,还有一个姐姐,家境贫寒。他今年12岁,上五年级,是全校年级最高、年龄最大的孩子。他的宿舍靠近老师的办公室,地上放一张木板床,有一个写字台、一把椅子、一个脸盆、一个热水壶,收拾得很整洁。晚上10点半,校园熄灯铃声响了,高海龙按时关灯休息,有时睡不着,他就抬头看窗外的星星。山里的星星很亮,他数了几遍后就睡着了。
四
学校餐厅靠近窑洞一侧,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窗外能看到河边的柳树。
两名厨师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学生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她们都很清楚。王栋叮嘱过,老师吃什么,学生也吃什么。
餐厅墙上有一张菜单,写着每天的食谱:
早餐:小米粥、馒头(或包子)、煮鸡蛋、肉丝炒豆芽、炒土豆丝;
中餐:米饭、芹菜炒肉丝、莲花白炒肉(或大烩菜);
晚餐:肉丝汤面、盖面、饸饹面或者熬小白菜、鸡蛋饼。
从2017年起,学生逐渐减少,而且在校学生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学校就把餐费全免了。
晚上10点左右,夜幕下的街道上,仅有的几家店铺早早就关门了,小镇上一片寂静。只有校园里还亮着灯,窗前闪着老师们伏案备课、批改作业的身影。王栋躺在床上,许久不能入睡,他重新坐起来,在笔记本上写着第二天开展课堂竞赛需要强调的事情。
按照工作安排,全区的教学能手、县级教学名师、县级学科带头人选拔即将展开,王家湾中心小学的教师必须全力迎接竞赛。王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课堂教学评分表、试卷分析表。他耐心地分析每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他的指点,很多教师提高了业务能力。
他不断地给教师传达一种理念:“培养学生,不只是让他们获取知识,还要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爱、尊严和自由。这是教育的真谛。哪怕这里只有一名学生,老师的初心和使命永在。”
……
今年初春,我又一次去了王家湾。春风吹过清新的山野,山洼间的小草抽出一片片的绿叶,散发着蓬勃的气息,蜿蜒的山路在大山里延伸。多少年来,山里的孩子正是通过这弯曲的山路,走出大山,走向远方,走向广阔的世界。
在灿烂的阳光下,我看见崖畔上的迎春花绚烂地开放了。
山道弯弯,千回百转。透过车窗,我远远地看到六个孩子的笑脸,宛如朵朵绚烂的迎春花。
那是最纯真、最烂漫的笑脸。因为,阳光走进了他们的心田。
米宏清
六个孩子。
在那偏远的大山深处,他们像一朵朵野山花,顽强且热烈地生长、开放。
他们的心里保存着明媚的梦。因为,老师没有离开他们。有了老师的爱和坚守,他们的心灵,便有了阳光,有了梦想。
一
初秋的早晨,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山区已经能感到微寒。黎明,山沟里笼罩着淡淡的雾气。透过朦胧的晨曦,看到远处山峦起伏深处,有一排整齐的房屋,白色围墙,红色屋顶。这是一所小学。
校园的起床铃声响了,校长王栋快速地穿好衣服。多年的教育生涯,使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6点准时醒来。清晨,校园里显得非常空旷,两边是教学楼和图书室,还有一排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旭日隐隐约约地从东边的山谷升起,操场上渐渐有了熹微的晨光。操场上有5个孩子在跑步了。王栋皱了一下眉头,问体育老师李靖:“今天怎么5个人,高佳怡呢?”
“昨晚,她父亲来接她的时候,说今天迟送一会儿,赶在7点吃早饭的时候到校。”李靖说。
这位42岁的小学校长,中等个头,笑容温暖,为人敦厚,让人心生依赖。他1996年毕业于延安洛川师范学校,2013年8月到了安塞北部的王家湾中心小学。
他清楚地记得,那个飘着细雨的早晨,他早早就起来了,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学校报到。儿子扯着他的衣角问:“爸爸,你到那么远的地方教学,什么时候才能回县城呢?”
“爸爸干两年就回来。”他微笑着说。
如今,7年过去了,儿子已经初中毕业了。这7年,虽然是人生乐章里短暂的一小节,却跳跃着生命中的许多音符。
王家湾村地处白于山区,村里的100多户人家散落居住在向阳的山坡上。清澈的溪水绕村而过,一路向东,注入无定河。这里曾是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条歪歪斜斜的青石小街,还有商店、药店、饭店、杂货店等。逢集的时候,街上熙熙攘攘,颇具小镇气息。之前,全乡有13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8000多人,学校最高峰时有学生1100多名、教师72名。2006年,全县实行教育布点调整,撤销镇(乡)初中,只保留小学。
2015年,脱贫攻坚全面展开,山里的贫困户按照政策实行易地搬迁,住到城里了,孩子也随之进城上学。同时,由于撤乡并镇,乡政府及其乡级办事机构随之被撤销,人口锐减,商业萧条,生源急速减少。到了2019年,王家湾中心小学只有16名学生(幼儿园10名,小学6名)。
迎着清晨的阳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微风中飘扬。孩子们举起小手,向国旗敬礼。这些孩子有的因为父母残疾或者贫困,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有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了大山里。他们没有走出去,难道就要放弃他们吗?“不能,绝对不能。只要有一个学生在,我就会与他们在一起,与这所学校在一起!”王栋在心里坚定了这个想法。
早上8点,王栋拿着听课记录本,走进三年级教室。英语老师刘玉仙是7月份通过特岗教师岗位招聘来的。他通过听课的方式,了解这些教师的不足,面对面、手把手地带他们开展教学工作,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三年级只有一个学生高佳怡。刚开始,刘玉仙面对校长讲课有点紧张,后面就慢慢放松了。王栋听得非常认真,用笔细致地记下刘玉仙讲课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下午,王栋召开教研组会。7名教师坐在一起,观摩每位教师的教案、所带课程的学生作业、练习,以及教师的听课记录、学习笔记。他深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王栋初来学校的时候,学校有18名教师。几年来,一个个走出大学校门、初次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把这些年轻教师培养出来了,他们却因这里条件艰苦,或者因为家庭原因,又一个个调回县城或者去了其他条件好的学校。
校园那排笔直的白杨树,春天的时候抽出嫩叶,到了秋天,树叶慢慢变黄,一片片凋零了。王栋心里清楚,他不能走。如果他也走了,山里孩子心中的梦也会凋零。
二
校园左侧是一排二层平房,洁白的墙面,红色的房顶。靠近河沿边的一排白杨树,在轻风中沙沙作响,给空旷的校园一角投下一片浓荫。
上午10点,上课铃声响了。数学老师胡小静拿着教案走进二楼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能容纳30多张课桌60多名学生。可现在只有4张课桌,分两排摆放。这是二年级教室,里面坐着两名学生,都是女孩。一名学生叫张馨予,今年8岁;一名学生叫雷宇香,今年9岁。
胡老师没有走上讲台,因为只有两名学生,她采取类似于家教式的教学方式,面对面给学生讲课。
她问张馨予:“79减去8等于几?”张馨予伸出纤细的小手,掰着手指头计算。
她接着问雷宇香:“你都写出来了吗?有没有错的?”
雷宇香说:“有一道题错了,改过来了。”
她笑着说:“那你以后多检查几遍,就不会错了。”
她又问张馨予:“算出来了吗?”
张馨予回答:“等于71。”
“那你把答案写在后面。”她接着又说,“应该写两行。第一行写算式,第二行写‘答’,后面要写冒号,以后要注意了。”
她看了一下雷宇香写的题,讲道:“做题的时候,你先看清楚问题,再想怎么解答。”
每次上数学课,胡老师就是这样,一边讲解,一边辅导。
胡小静是2019年6月通过区上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应聘到王家湾中心小学的。她刚来的时候,想着待上一年或者两年就调走。一个月后,她就彻底打消了想要调走的念头。“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贫困,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学习。”她接着说,“有些老师离开学校,留在山里的学生会像想念妈妈一样,想念他们。在这里,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给学生关心和关爱。”
拓艳玲2014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文学院,2015年报考特岗教师岗位,应聘到王家湾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师。
她走进一年级教室,只有一名学生,名叫张温馨,今年7岁。
她在黑板上写下四个拼音字母:b、p、m、f。
她讲道:“m的起笔是右弯竖。两个门洞‘m、m、m’,是三笔写成的。”
给二年级上语文课的时候,拓艳玲问雷宇香:“《拍手歌》会不会背?”
她告诉雷宇香,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说了哪些动物,先用笔画出来。
接着,她又讲道:“下一节,我们上第四课,先预习一下,把课文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每一篇课文后面有颜色标注的,你们要注意,这些是多音字。”
拓艳玲在这里工作四年了,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县城发往王家湾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都是固定的发车时间。每周星期日,她从县城回学校的时候,都会提前给司机打电话,让对方等她。
这里的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阅读习惯,语文成绩较低。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阅读兴趣,拓艳玲自掏腰包给学生买漫画书。“这里的学生太少了,太孤单了。我们既是老师,同时还扮演着同学、家长的角色。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他们的童年才会充满色彩。”拓艳玲说。
英语老师刘玉仙正在给高佳怡上课。
她问高佳怡:“朋友见面打招呼,问的第一句话用英语怎么说?”
高佳怡回答:“Hello或者Hi。”
她在黑板上写好英语句型,又领着高佳怡连读几遍。
“中午吃过饭后,你来我办公室读半个小时英语。”下课后,她对高佳怡说。
刘玉仙是延安市吴起县白豹镇人,父母都是农民,她2019年报考特岗教师岗位,应聘到王家湾中心小学。由于家在外县,她很少回家。母亲隔几天打一次电话,问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她总说很好,请母亲放心。
幼儿园有10名孩子,白荣荣和刘英是幼儿园老师。白荣荣的丈夫李靖是副校长,负责学校后勤工作。他说:“7名老师都很年轻,大家都是怀着人生的理想和抱负,选择在白于山区偏远的乡村从事教育工作。除了校长王栋外,我们最大的28岁,最小的24岁。”
三
山里头天黑得早。下午6点半左右,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隐没于西边的山巅时,山沟里很快就升起了暮色。
下了晚自习,四年级的雷宇航背着书包,和妹妹雷宇香一起走出校门。他们住在爷爷家,在学校对面山下的一块坝地,距离学校不到两公里。那里原来是水坝,后来淤泥沉积形成坝地。村上在那里修了二层平房,周围种一些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
雷宇航家在小庄科村,距离王家湾10多公里,也是山里的一个小村庄。父母常年居住在小山村里,以养羊、种庄稼为生。雷宇航兄妹俩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
兄妹俩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餐厅吃,餐费由学校承担。奶奶曾患脑梗,经常头晕,也不识字。爷爷戴一副老花镜,坐在小炕桌前,督促雷宇航写作业。
高佳怡的家在银山峁,距离学校8公里。她家到学校是柏油路,每天上学由父亲骑摩托车接送。父亲在附近村庄打工,母亲在家里照顾弟弟。高佳怡学习一般,但她喜欢美术课,美术作业完成得很好。
一年级的张温馨和二年级的张馨予是姐妹,她俩还有一个妹妹,在王家湾中心小学上幼儿园。她们家在王家湾后面山上,一个叫屈家畔的村庄。父亲在油田上当照井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母亲在家里种地。奶奶在王家湾街上租了一间平房,照顾3个孩子上学。奶奶经常对张馨予说:“你要好好学习,照顾好两个妹妹。等你上了初中,我年纪大了,就没有精力照顾你们了。”张馨予记住了奶奶的话,总是自觉地辅导和督促妹妹写作业。
唯一在校内住宿的学生是高海龙。他家在高龙山村,距离学校10多公里。父亲养羊,母亲种地,还有一个姐姐,家境贫寒。他今年12岁,上五年级,是全校年级最高、年龄最大的孩子。他的宿舍靠近老师的办公室,地上放一张木板床,有一个写字台、一把椅子、一个脸盆、一个热水壶,收拾得很整洁。晚上10点半,校园熄灯铃声响了,高海龙按时关灯休息,有时睡不着,他就抬头看窗外的星星。山里的星星很亮,他数了几遍后就睡着了。
四
学校餐厅靠近窑洞一侧,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窗外能看到河边的柳树。
两名厨师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学生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她们都很清楚。王栋叮嘱过,老师吃什么,学生也吃什么。
餐厅墙上有一张菜单,写着每天的食谱:
早餐:小米粥、馒头(或包子)、煮鸡蛋、肉丝炒豆芽、炒土豆丝;
中餐:米饭、芹菜炒肉丝、莲花白炒肉(或大烩菜);
晚餐:肉丝汤面、盖面、饸饹面或者熬小白菜、鸡蛋饼。
从2017年起,学生逐渐减少,而且在校学生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学校就把餐费全免了。
晚上10点左右,夜幕下的街道上,仅有的几家店铺早早就关门了,小镇上一片寂静。只有校园里还亮着灯,窗前闪着老师们伏案备课、批改作业的身影。王栋躺在床上,许久不能入睡,他重新坐起来,在笔记本上写着第二天开展课堂竞赛需要强调的事情。
按照工作安排,全区的教学能手、县级教学名师、县级学科带头人选拔即将展开,王家湾中心小学的教师必须全力迎接竞赛。王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课堂教学评分表、试卷分析表。他耐心地分析每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他的指点,很多教师提高了业务能力。
他不断地给教师传达一种理念:“培养学生,不只是让他们获取知识,还要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爱、尊严和自由。这是教育的真谛。哪怕这里只有一名学生,老师的初心和使命永在。”
……
今年初春,我又一次去了王家湾。春风吹过清新的山野,山洼间的小草抽出一片片的绿叶,散发着蓬勃的气息,蜿蜒的山路在大山里延伸。多少年来,山里的孩子正是通过这弯曲的山路,走出大山,走向远方,走向广阔的世界。
在灿烂的阳光下,我看见崖畔上的迎春花绚烂地开放了。
山道弯弯,千回百转。透过车窗,我远远地看到六个孩子的笑脸,宛如朵朵绚烂的迎春花。
那是最纯真、最烂漫的笑脸。因为,阳光走进了他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