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榜样之光
  本报记者 王平
  穿上军装,他吃苦在前,勇挑重担,屡受嘉奖;脱下军装,他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搞活经济,脱贫致富。40多年来,他默默忍受病痛,从不向政府讲困难,积极服务群众,用自己不变的初心和军人本色,切实践行了对党的感恩、忠诚和奉献。他就是杨陵区五泉镇绛南村七旬老党员、退役军人张恩厚。
  1969年4月,刚满20岁的张恩厚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因工作踏实,积极肯干,第二年他就入了党。服役期间,他担任过副班长、班长,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四次受到部队嘉奖。
  1973年3月,张恩厚从部队复员。回乡后,他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满腔热血地参与到家乡建设中。在生产队,他干活卖力,热心助人,先后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大队长、党支部书记。为解决乡亲们的吃水问题,张恩厚从外地买了一台旧钻机,并组织劳动力给四个生产队各打了一眼深水机井,不仅解决了全大队2000余人的吃水问题,还解决了干旱时的灌溉问题。
  此外,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当时张恩厚在村上成立了建筑队。他用挣来的钱给集体买了两台拖拉机,让全村2800余亩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作。1985年张恩厚担任绛南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产业,搞活集体经济。
  采访时,老人自豪地说:“当时整个五泉公社共有16个生产大队,只有我们大队有两台拖拉机,其他大队连一台也没有。”
  张恩厚当兵时在一次实战演练中被大炮震聋了耳朵。退伍时,部队领导要给他办理伤残军人证,他婉言谢绝。没想到,退伍几年后,他的左耳也严重失聪,被确诊为听力一级残疾。因为耳鼓膜被严重振坏,连助听器也无法佩戴,几十年来,张恩厚就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有人劝他去找部队或政府给他解决实际困难,但他却从未动过心思。张恩厚说,咱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能为党多奉献,不能向党讲困难,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再说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这点困难自己能克服就不用麻烦别人。
  张恩厚说:“如果我身体再能硬朗些,我愿意带领群众继续发展生产,让大伙一起过上好日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