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火车头”引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快车道”
本报记者 刘晓林 通讯员 王腊梅
“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如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帮扶羊’让我的腰包鼓了起来。我要好好挣钱,给儿子寻个媳妇哩……”面对日益红火的日子,富平县刘集镇黄塬村贫困群众黄新强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忠元说,黄新强一家人由“苦”变“甜”的日子,是刘集镇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精准发力挖“穷根”
刘集镇下辖23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4.5万人,其中421户1075名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面旗。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建引领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让‘火车头’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快车道’。”刘集镇党委书记王养龙说。
该镇按照“一村一班子、一村一方案,一户一举措”的精准脱贫帮扶措施,启动“1+1+1”党建引领促责任工作模式,将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实施深度融合。建立脱贫攻坚“四个清单”,建立“月扶贫工作日”制度,形成“全镇一个指挥部、一村一支攻坚队、一户一名责任人”的工作体系。同时,该镇采取“双培双带”工程,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划分“党员责任区”,确立创业带富等目标责任,带动贫困户致富。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面对如今新的生活方式,十字村贫困户张六五心花怒放。张六五家有3口人,因要赡养年迈的母亲和供孩子上学,他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靠种地维持生活。“自从村里办了养殖场后,我就在养殖场里打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哩!”张六五高兴地说。
据介绍,该镇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的“双培双带”工程,让全镇400余户贫困群众走上了稳定增收的脱贫路,实现了“党建+助力脱贫”的全覆盖。
链条效应拓“富路”
在位于该镇吕当村的海燕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示范小区,整齐划一的羊舍里,一只只奶山羊悠闲地吃着草料,七八名工人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据合作社理事长蒲海燕介绍,合作社流转土地建养殖小区,让贫困群众拿“租金”;对奶山羊进行托管,让贫困群众当起“甩手掌柜”,只等年底分红;让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到养殖小区打工,每月领工资。可谓一举三得,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了“三重保险”。
截至目前,该镇已建成奶山羊专业村10个,奶山羊标准化小区9个,奶山羊专业合作社6家,奶山羊存栏达到4万余只;建成养牛专业村2个,奶牛存栏390头;建成养鸡专业村2个,鸡存栏5.2万只,养猪专业村1个,存栏5000余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动力。
养殖业蓬勃发展,种植业齐头并进。该镇计划在南北高地建成柿子、冬枣、花椒、杂果1万余亩,在富农路沿线建成万亩酥梨基地;街北、十字2个贫困村以开展村集体经济试点为契机,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以种植香酥梨、油菜等为主导的杂果林面积1100余亩,养殖+种植“两条腿”走路的脱贫模式已形成。
用心用情鼓“心劲”
“扶贫要扶志,脱贫先脱懒,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拔不掉经济上的穷根。”刘集镇镇长黄海峰的一番话,不仅说出了他对扶贫工作的深刻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广大扶贫工作者的心声。
全镇上下以“党带群、强带弱、富带穷”的形式实现包户全覆盖帮扶。
施家村王北组贫困群众王高红,多年前因车祸致残。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他一度心灰意冷。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养了几只奶山羊维持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帮扶干部的资助,三番五次的鼓劲,让他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他养殖的奶山羊已经有18只,年收入近万元。
“党员干部这么热心,我一定努力把羊养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王高红对摘掉“穷帽子”信心十足。
“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如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帮扶羊’让我的腰包鼓了起来。我要好好挣钱,给儿子寻个媳妇哩……”面对日益红火的日子,富平县刘集镇黄塬村贫困群众黄新强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忠元说,黄新强一家人由“苦”变“甜”的日子,是刘集镇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精准发力挖“穷根”
刘集镇下辖23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4.5万人,其中421户1075名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面旗。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建引领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让‘火车头’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快车道’。”刘集镇党委书记王养龙说。
该镇按照“一村一班子、一村一方案,一户一举措”的精准脱贫帮扶措施,启动“1+1+1”党建引领促责任工作模式,将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实施深度融合。建立脱贫攻坚“四个清单”,建立“月扶贫工作日”制度,形成“全镇一个指挥部、一村一支攻坚队、一户一名责任人”的工作体系。同时,该镇采取“双培双带”工程,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划分“党员责任区”,确立创业带富等目标责任,带动贫困户致富。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面对如今新的生活方式,十字村贫困户张六五心花怒放。张六五家有3口人,因要赡养年迈的母亲和供孩子上学,他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靠种地维持生活。“自从村里办了养殖场后,我就在养殖场里打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哩!”张六五高兴地说。
据介绍,该镇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的“双培双带”工程,让全镇400余户贫困群众走上了稳定增收的脱贫路,实现了“党建+助力脱贫”的全覆盖。
链条效应拓“富路”
在位于该镇吕当村的海燕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示范小区,整齐划一的羊舍里,一只只奶山羊悠闲地吃着草料,七八名工人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据合作社理事长蒲海燕介绍,合作社流转土地建养殖小区,让贫困群众拿“租金”;对奶山羊进行托管,让贫困群众当起“甩手掌柜”,只等年底分红;让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到养殖小区打工,每月领工资。可谓一举三得,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了“三重保险”。
截至目前,该镇已建成奶山羊专业村10个,奶山羊标准化小区9个,奶山羊专业合作社6家,奶山羊存栏达到4万余只;建成养牛专业村2个,奶牛存栏390头;建成养鸡专业村2个,鸡存栏5.2万只,养猪专业村1个,存栏5000余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动力。
养殖业蓬勃发展,种植业齐头并进。该镇计划在南北高地建成柿子、冬枣、花椒、杂果1万余亩,在富农路沿线建成万亩酥梨基地;街北、十字2个贫困村以开展村集体经济试点为契机,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以种植香酥梨、油菜等为主导的杂果林面积1100余亩,养殖+种植“两条腿”走路的脱贫模式已形成。
用心用情鼓“心劲”
“扶贫要扶志,脱贫先脱懒,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拔不掉经济上的穷根。”刘集镇镇长黄海峰的一番话,不仅说出了他对扶贫工作的深刻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广大扶贫工作者的心声。
全镇上下以“党带群、强带弱、富带穷”的形式实现包户全覆盖帮扶。
施家村王北组贫困群众王高红,多年前因车祸致残。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他一度心灰意冷。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养了几只奶山羊维持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帮扶干部的资助,三番五次的鼓劲,让他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他养殖的奶山羊已经有18只,年收入近万元。
“党员干部这么热心,我一定努力把羊养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王高红对摘掉“穷帽子”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