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甄家湾的“金扁担”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总书记说:“我当时和乡亲们说,你们再努力想想呢,将来还想到什么境界。他们说,那就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一条“金扁担”,承载着总书记对乡亲们的浓浓牵挂,承载着千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
  艰苦奋斗七十载,圣地延安告别了绝对贫困。从甄家湾到黄土高原,到三秦大地,一条条“金扁担”踏着节奏,绵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路上。
  党的生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进了延川县一个小山村——甄家湾。探寻那里一双双渴望创新、发现机遇的眼睛,一只只坚韧不拔、抓铁留痕的大手,一串串共产党员引领在前的脚印。
  陕西日报记者 王向华 程靖峰
  夏日的高原火辣、浓烈,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延安市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再次热闹起来。
  5天前,从甘肃来的《巧儿》剧组刚刚结束半个月的取景拍摄,因疫情而暂时沉寂的古村重新沸腾。
  6月10日9时,走进甄家湾村,整洁的石板街道,别具一格的陕北窑洞,村里的枣树长得疯野,树荫下老人闲适地拉着家常,狗在人们脚边窜来窜去,阳光下的甄家湾村充满了生机。
  可4年前的甄家湾村却是另一番光景:人均耕地仅1.6亩,靠种地脱贫无望;村集体经济“零”,产业发展“零”;大量年轻人外出谋生,户籍上7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且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村庄衰败没有生气……
  这些难题也摆在了当时刚上任的关庄镇党委书记惠藏锋面前。
  发展啥?咋脱贫?
  惠藏锋一头扎进甄家湾村,在村子角角落落转了近3个月:除了上百孔早已荒废的窑洞外,村里土地贫瘠且七零八散,水电路不通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穷得连自家村民都嫌弃”。
  没有支柱产业,是甄家湾村的致命伤。
  “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才行。”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
  在与驻村工作队反复讨论后,大家把目光盯在了那些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旧窑洞”上:甄家湾村虽然没有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当地却有独特的古窑洞遗存,何不把这些资源盘活发展成产业?
  废旧的窑洞能折腾出个啥?各种质疑纷至沓来。
  话再多没用,老百姓就相信“眼见为实”!
  改造,从流转古窑洞、治理古窑洞内外环境开始。
  没人,惠藏锋带头,发动党员和村干部清理比人高的杂草;
  没钱修复,惠藏锋和驻村工作队到处“化缘”,请人修缮古窑洞残垣断壁;
  ……
  不到一个月,看着逐渐干净起来的村庄,有村民主动加入清理队伍。
  集中流转、修缮的97院258孔古窑洞成为陕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传统古村落。甄家湾村开始着手发展以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传统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2019年,甄家湾古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仅去年先后有《建国大业》《信仰》《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10多个剧组进村取景……
  “村里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当群众演员、做小餐饮、发展窑洞民宿,去年贫困户人均收入12000元,比过去翻了四倍左右。”关庄镇党委副书记贺烨说。
  “干部党员捞起头,就有群众跟着干。”老百姓的话,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成为带头人,一支有想法、会干事、能成事的年轻村干部队伍迅速组建起来。”甄家湾村第一书记罗世杰回忆道。
  甄家湾村人的内生动力好像一夜间被点燃,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有了主人翁意识,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2019年,村民白小军主动关掉自己开了一年的养鸡场。“搞养殖与村里旅游环境不协调。”他说,“我在村口开了个小卖部,游客越来越多,买卖越来越火,日子越过越好!”
  “去年村集体经济创收74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返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白云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集体经济有了收入,甄家湾村开始谋划长远发展:采取“政府领导、专家引导、群众主导”的方式,聘请全国顶尖设计团队,制定《甄家湾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融入全县“古镇古寨古村落,名人名篇名山水”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已是共青团延安市委副书记的惠藏锋目前仍兼任关庄镇党委书记,每天抽时间到甄家湾村看看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村子发展了,人多了,用水紧张越发迫切,最近一直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他说,“长远发展是最关键的,乡亲们刚脱贫,致富路上还要‘送一程’。”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实际上,贫困地区资源各不相同,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今年4月,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陕西。发展扶贫产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他这样强调。
  现在的甄家湾村正利用集中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发展千亩黄花菜生产基地,驻村工作队忙着结合周边太相寺会议旧址历史,挖掘当地知青文化,与文安驿红色旅游呼应,打造“影视经济”“民宿经济”“观光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挑着“金扁担”,路越走越宽广。
  老区人身上,奋斗的劲头从未消失。
  承载着梦想,飘洒着汗水,从黄土高原到三秦大地,一条条“金扁担”踏着节奏,绵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路上。
  距甄家湾村100公里之外,南泥湾镇正掀起一场新的“大生产运动”:打造国家5A级景区,建成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生态休闲、农耕体验、智慧养老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集聚区;发展林果、棚栽等特色产业,“陕北的好江南”如今青山、稻田、荷塘环绕,林下养殖产业颇具规模,贫困户家家都有产业……涉及面更大的特色产业,带动着更多老区人脱贫致富。
  夕阳西下,南泥湾的阳光依然炙热。“西瓜卖完,另一个大棚的甜瓜就上市了,还想种一棚豆角辣椒……疫情影响不大,今年收入5万元没问题。”瓜棚前,南泥湾镇陈子沟村村民思仲仁头顶脚底散发着新生活的喜悦。
  告别了绝对贫困,今日的延安,脱贫攻坚,换了人间——
  这里,不仅是革命圣地,还是林的海洋、鸟的栖息地、人类的宜居地。山地苹果、沿黄红枣、沟道养殖……产业扶贫东风劲吹,“绿色”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干活挑着金扁担”的追求,正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起步前行。
  又一个7月来临,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任务更重、挑战更大。
  全省上下没有松劲,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9367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0677支驻村工作队直插一线,把延安精神化作新时代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3+X”工程,为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改善民生、兜底保障,路越走越宽、网越铺越广、水越通越畅、产业越办越旺,环境越来越好,制约发展的短板一块块补上。
  一个个贫困村面貌改变,一个个贫困家庭生活改善,这些都回应着围绕“人民”而做的精准努力有了回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挑上“金扁担”,小康路上跑,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的梦想,今天已经触手可及。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