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传承指尖上的技艺
    王永军正在制作腰鼓。

    扫码观看相关报道
  杨磊 文/图
  “手上用点劲儿,不要有缝隙。”6月18日,王步云在平房里给儿子指导着编席技艺。
  64岁的王步云是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康家沟村人,从小跟着父亲学编席补贴家用。现在,王步云将手艺传给了大儿子王欢明。
  “过去,我们都住土窑洞,家家都需要席子。那时,镇上逢集我就去卖席子,一天能挣几十元。”王步云说,现在条件好了,农村人大多住上砖(石)窑洞或平房,席子的需求量与过去相比少了。但农村人念旧,住进新房还是要买块新席子应景。
  今年41岁的王欢明是王步云的大儿子,十四五岁就跟父亲学编席技艺,十八九岁出师。王欢明在村子边上看井场,忙完井场的活就回家编席。他编一块席子卖200元,一年下来收入四五万元。
  王步云一家三代人精通编席手艺,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两个儿子各有一辆小汽车,我有辆电动三轮车,上街、出门很方便。”聊起现在的生活,王步云满脸笑容。
  2011年6月,王步云被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确认为“陕北编席技艺”传承人。“这是三代人的荣誉,我会把编席手艺传承下去。”王步云说。
  与宝塔区相邻的安塞区冯家营村,有个市级“非遗”传承人、安塞腰鼓制作第一传承人——王永军。
  今年50岁的王永军从1998年开始制作腰鼓。如今,他制作的腰鼓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五六万元。“制作腰鼓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传承了文化。”王永军说。同时王永军也坦承,虽然教了几个学徒,但都无法坚持下去。制作腰鼓的手艺能否传承下去,成为他最担心的事。
  王步云、王永军是“非遗”传承路上的前行者。
  延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蕰深厚,安塞腰鼓、延川剪纸、洛川面花等非遗项目众多。为了激励传承人,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对传承及保护效果好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奖励。
  根据《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结合各县(区)特色文化资源,延安市将在辖区13个县(区)分别建设13个黄土风情小镇和30个民间艺术专业村,目前已在13个民俗专业村建起了非遗传习所。为了培养人才、带动传承,延安市还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45期,培训3000余人。
  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姚克智介绍,延安在积极鼓励单位和传承人在坚持非遗核心技艺的同时,开展技术创新,开发非遗衍生品,让那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非遗项目继续发挥价值。同时,延安将加大非遗培训力度,吸引贫困人群参与非遗培训,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