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下活“产业棋” 奏响“富民曲”
村民正在采摘乳瓜。
金台区农产品展销活动现场(资料图)
金河镇陵玉村的扇贝菇味道鲜美,不仅在宝鸡市备受好评,还远销省外,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玉池公社,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谭天伟靠着修自行车的手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当。(资料图)
硖石镇五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维修人员正在检修各类联合收割机
“五一”期间,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的500亩花海绽放,吸引着城区游客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一座座标准化的钢架大棚挺立在田间,一个个扶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村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仲夏时节,行走在宝鸡市金台区各乡镇,一幅用精准扶贫绘就美丽新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金台区始终把培育致富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坚持“整体规划、区域布局、特色化发展;贫困户扶持与优势项目捆绑;支部引领、铁三角带动两业齐飞”的思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谋出路,走出了一条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 谋篇布局主导产业
宝鸡市金台区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谋篇布局,做好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着力培育村级主导产业。根据境内川坡塬皆有、基本无灌溉条件、土地肥力属中下水平等特点,该区划分出主粮产区、现代园区、乡村旅游区、生态示范区和畜牧专区,并将蔬菜种植、香椿栽培、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作为扶持发展重点,为全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硖石镇地处金台区西部山区,辖区耕地以坡地为主。加之农业基础条件差,严重缺水,农民种粮收益不高。这里是柴胡的适生地,当地农民也有种植柴胡的传统。为帮助群众增收,金台区农业局对接陈仓区柴胡种植大户,购买了200公斤黑柴胡种子发给贫困户种植。同时,区上还邀请专家,对每个村种植柴胡的群众进行集中培训,并将技术要领制作成宣传页发到农户手中。目前,硖石镇董家村、六川店、何家坡等村柴胡种植总面积1.5万亩。
2019年,蟠龙镇实施产业扶贫增收工程,实行万亩龙川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计划,持续推进苗木繁育基地、药材种植、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原鲁家村发展苍术、白芨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项目,以及原新庄村开心农场项目建设发展;培育原宋家村水蜜桃、果蔬种植项目,做到了长短期项目结合、多种业态融合。
金河镇的紫原村、陵玉村属于省级贫困村。为实现贫困户早日脱贫,金河镇立足镇情实际,明确了产业脱贫三大板块:金陵河片区以香椿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香椿种植;陵原片区以金台农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西塬片区以精品蔬菜、优质葡萄为主,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实现村村有产业项目,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致富门路。如今,特色产业在金河镇遍地开花。
设施农业铺就脱贫路
一座座大棚紧密相连,棚内的圣女果、乳瓜挂满枝头。近日,记者走进宝鸡市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蔬菜种植产业园的大棚,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老伴生病不能下地干活,从去年冬季开始,我就在家门口的大棚里务工,每天能挣70元,再加村里每年的分红,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永利村63岁的贫困户常水花告诉记者。
2016年以来,金河镇永利村积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个,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15万元。2019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带贫益贫能力,永利村建设了10座水气循环式沙培蔬菜大棚,栽植了乳瓜、圣女果、羊角蜜等特色果蔬,通过计算机对水和营养液进行管理控制,实现果蔬无公害无污染,受到了西安、宝鸡等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村党支部书记宁广红介绍:“目前,我们的瓜果蔬菜产销两旺,预计收入200余万元。”据了解,永利村的设施农业带动8个村214户贫困户644人分红29.4万元。
由于永利村设施农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金台区在全区推广永利村沙培技术等新优农业生产技术;在金河镇宝丰、陵原、陵玉和硖石镇五七村等村发展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蟠龙青禾等两个田园综合体,并积极谋划建设有规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延伸新鲜果蔬产业链条。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增至1000余亩。
韩家村是金台区蟠龙镇靠北的自然村,一直以来,这里多为旱作农业,村民靠天吃饭,一年只种一料小麦,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韩家村根据当地土地、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建起钢骨架日光蔬菜大棚15座,种植萝卜、韭菜、大葱、菠菜等时令蔬菜90余亩。2019年底,当地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余亩,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为当地的贫困户打造脱贫的平台,夯实脱贫基础。
做强合作社 鼓起钱袋子
“三夏”时节,西府小麦开镰收割,硖石镇五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维修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检修各类联合收割机。每年6月,这些收割机会在周边的麦田里进行作业。
五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3月,现已成为宝鸡市规模最大的农业机械合作社。经过7年的发展,该合作社现拥有大型机械48台,包括15台收割机、8辆货运汽车、6台拖拉机、6台挖掘机和一些涉及农业生产、土方施工的工程机械。这些机械主要面向宝鸡市周边提供耕收、建设等作业服务。
近年来,五七村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五七村154户540名贫困群众以每股200元的价格入股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年底,合作社根据一年生产经营情况按照群众入股比例进行分红。
“村里每年都会召开分红大会,每户贫困户均能分到六七千元。合作社效益最好的2016年,每户最高分到了1万余元。”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林告诉记者,五七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根”上长出的藤,紧紧地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条上。
“现在,我们的蔬菜一天能卖上万元。”金河镇宝丰村丰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天平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说:“我们现在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在市区蔬菜批发市场有摊位。”
宝丰村丰庆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7月。合作社流转土地416亩,主要以大棚蔬菜、大田蔬菜和葡萄、蟠桃为主,产业拖带宝陵、陵原、宝丰三个村96户251人,不仅仅吸纳贫困人口务工,还带动了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的青壮年劳力纷纷参与到合作社务工。王天平对创业的村民给予帮扶,并全力保障技术支撑,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产业。王天平说:“把合作社做得更强更大,把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在致富路上掉队。”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金台区围绕多重增收创新发展模式,对自主发展落实单户补助,以贫困户资金参与合作社经营,既实现资产合作收益,又可以就近取得劳务收入;支持发展集体经济,让村级实施差异化扶助和规避偶发贫困风险具备了调度能力,金台区贫困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每个村特色产业基地均在4个以上,全区贫困户户均产业收益增加4000元以上。
背靠合作社这棵“大树”发家致富,已成为金台区群众的共识。目前,全区合作社从2016年的52家发展到现在的158家,省市示范社从12家发展到26家。
发展休闲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364亩黄、白、紫、橙、玫瑰红五色油菜花绽放笑颜,137亩兰香芥、花菱草、虞美人等七色花卉争奇斗艳……金河镇永利村的500亩花海绽放,花海与梯田浑然一体。今年“五一”期间,永利村花海吸引周边游客纷至沓来。5天时间,该村实现旅游收入40万元。
“我们提供的不是农产品,是服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宁广红说,经过两年的建设,永利村蔬菜、水果、花卉、餐饮四大产业齐头并进,近郊旅游模式已见雏形。
“永利村离城区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在这里,我不仅欣赏了花海和乡村美景,还能采摘乳瓜和羊角蜜。这里的蔬菜水果,不仅品质好而且口味香。”家住宝鸡高新区的陈敏说,“真是不虚此行。”她一边游玩,一边在微商平台熟练地下单。从大棚里刚摘下的5斤羊角蜜带着露水,3小时内就被送到了城区的家里。
永利村花海景区的发展只是金台区深化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金台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产业”扶贫放到全区大局中谋划定位,促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持续加大玉池公社、新庄农耕文化体验、澜翎溪谷、西府老街以及永利、陵辉田园花海等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建立季节性花海民俗体验等乡村游线路节点10多个。
金河镇周家庄村曾是出了名的薄弱村、边缘村。“我是土生土长的玉池人。我小时候,村里是出门两脚泥,垃圾成堆放。”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谭天成说。
虽然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周家庄村却有“芳草萋萋,水流潺潺”的景色,还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意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2015年,金河镇按照“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周家庄村启动了以“玉池公社”命名的集“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建设。全村通过流转土地1216亩,成立生态农业公司,按照三期建设规划,建设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及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带动全村及周边村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以此增加收入,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彻底脱贫。
“现在这变化太大了,过去就没有想到村子能变这么好。”谭天成说,自玉池公社试运营以来,已经吸纳村上贫困劳动力40余人,为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提供70余个工作岗位,每月工资2100元,年底还为村上每户贫困户分红1000余元,累计带动全村33户贫困户154人实现脱贫,同时还吸引了西安、成都等地110余人就业。目前,周家庄村获得了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兴一方产业,方能富一方百姓。金台区的农业发展以四个塬为主,塬上地形复杂,兼有阴坡阳坡、水地旱地,想要大规模发展一种特色农产品既不科学也难实现。另一方面,金台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结合市场需求综合发展多功能农业,既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又能助推乡村振兴。”金台区委书记宁怀彬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金台区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为往日贫瘠的土地注入产业活水,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甩掉了“贫困帽”,踏上了小康路。G
金台区农产品展销活动现场(资料图)
金河镇陵玉村的扇贝菇味道鲜美,不仅在宝鸡市备受好评,还远销省外,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玉池公社,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谭天伟靠着修自行车的手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当。(资料图)
硖石镇五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维修人员正在检修各类联合收割机
“五一”期间,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的500亩花海绽放,吸引着城区游客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一座座标准化的钢架大棚挺立在田间,一个个扶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村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仲夏时节,行走在宝鸡市金台区各乡镇,一幅用精准扶贫绘就美丽新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金台区始终把培育致富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坚持“整体规划、区域布局、特色化发展;贫困户扶持与优势项目捆绑;支部引领、铁三角带动两业齐飞”的思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谋出路,走出了一条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 谋篇布局主导产业
宝鸡市金台区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谋篇布局,做好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着力培育村级主导产业。根据境内川坡塬皆有、基本无灌溉条件、土地肥力属中下水平等特点,该区划分出主粮产区、现代园区、乡村旅游区、生态示范区和畜牧专区,并将蔬菜种植、香椿栽培、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作为扶持发展重点,为全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硖石镇地处金台区西部山区,辖区耕地以坡地为主。加之农业基础条件差,严重缺水,农民种粮收益不高。这里是柴胡的适生地,当地农民也有种植柴胡的传统。为帮助群众增收,金台区农业局对接陈仓区柴胡种植大户,购买了200公斤黑柴胡种子发给贫困户种植。同时,区上还邀请专家,对每个村种植柴胡的群众进行集中培训,并将技术要领制作成宣传页发到农户手中。目前,硖石镇董家村、六川店、何家坡等村柴胡种植总面积1.5万亩。
2019年,蟠龙镇实施产业扶贫增收工程,实行万亩龙川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计划,持续推进苗木繁育基地、药材种植、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原鲁家村发展苍术、白芨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项目,以及原新庄村开心农场项目建设发展;培育原宋家村水蜜桃、果蔬种植项目,做到了长短期项目结合、多种业态融合。
金河镇的紫原村、陵玉村属于省级贫困村。为实现贫困户早日脱贫,金河镇立足镇情实际,明确了产业脱贫三大板块:金陵河片区以香椿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香椿种植;陵原片区以金台农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西塬片区以精品蔬菜、优质葡萄为主,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实现村村有产业项目,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致富门路。如今,特色产业在金河镇遍地开花。
设施农业铺就脱贫路
一座座大棚紧密相连,棚内的圣女果、乳瓜挂满枝头。近日,记者走进宝鸡市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蔬菜种植产业园的大棚,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老伴生病不能下地干活,从去年冬季开始,我就在家门口的大棚里务工,每天能挣70元,再加村里每年的分红,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永利村63岁的贫困户常水花告诉记者。
2016年以来,金河镇永利村积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个,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15万元。2019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带贫益贫能力,永利村建设了10座水气循环式沙培蔬菜大棚,栽植了乳瓜、圣女果、羊角蜜等特色果蔬,通过计算机对水和营养液进行管理控制,实现果蔬无公害无污染,受到了西安、宝鸡等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村党支部书记宁广红介绍:“目前,我们的瓜果蔬菜产销两旺,预计收入200余万元。”据了解,永利村的设施农业带动8个村214户贫困户644人分红29.4万元。
由于永利村设施农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金台区在全区推广永利村沙培技术等新优农业生产技术;在金河镇宝丰、陵原、陵玉和硖石镇五七村等村发展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蟠龙青禾等两个田园综合体,并积极谋划建设有规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延伸新鲜果蔬产业链条。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增至1000余亩。
韩家村是金台区蟠龙镇靠北的自然村,一直以来,这里多为旱作农业,村民靠天吃饭,一年只种一料小麦,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韩家村根据当地土地、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建起钢骨架日光蔬菜大棚15座,种植萝卜、韭菜、大葱、菠菜等时令蔬菜90余亩。2019年底,当地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余亩,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为当地的贫困户打造脱贫的平台,夯实脱贫基础。
做强合作社 鼓起钱袋子
“三夏”时节,西府小麦开镰收割,硖石镇五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维修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检修各类联合收割机。每年6月,这些收割机会在周边的麦田里进行作业。
五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3月,现已成为宝鸡市规模最大的农业机械合作社。经过7年的发展,该合作社现拥有大型机械48台,包括15台收割机、8辆货运汽车、6台拖拉机、6台挖掘机和一些涉及农业生产、土方施工的工程机械。这些机械主要面向宝鸡市周边提供耕收、建设等作业服务。
近年来,五七村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五七村154户540名贫困群众以每股200元的价格入股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年底,合作社根据一年生产经营情况按照群众入股比例进行分红。
“村里每年都会召开分红大会,每户贫困户均能分到六七千元。合作社效益最好的2016年,每户最高分到了1万余元。”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林告诉记者,五七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根”上长出的藤,紧紧地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条上。
“现在,我们的蔬菜一天能卖上万元。”金河镇宝丰村丰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天平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说:“我们现在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在市区蔬菜批发市场有摊位。”
宝丰村丰庆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7月。合作社流转土地416亩,主要以大棚蔬菜、大田蔬菜和葡萄、蟠桃为主,产业拖带宝陵、陵原、宝丰三个村96户251人,不仅仅吸纳贫困人口务工,还带动了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的青壮年劳力纷纷参与到合作社务工。王天平对创业的村民给予帮扶,并全力保障技术支撑,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产业。王天平说:“把合作社做得更强更大,把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在致富路上掉队。”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金台区围绕多重增收创新发展模式,对自主发展落实单户补助,以贫困户资金参与合作社经营,既实现资产合作收益,又可以就近取得劳务收入;支持发展集体经济,让村级实施差异化扶助和规避偶发贫困风险具备了调度能力,金台区贫困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每个村特色产业基地均在4个以上,全区贫困户户均产业收益增加4000元以上。
背靠合作社这棵“大树”发家致富,已成为金台区群众的共识。目前,全区合作社从2016年的52家发展到现在的158家,省市示范社从12家发展到26家。
发展休闲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364亩黄、白、紫、橙、玫瑰红五色油菜花绽放笑颜,137亩兰香芥、花菱草、虞美人等七色花卉争奇斗艳……金河镇永利村的500亩花海绽放,花海与梯田浑然一体。今年“五一”期间,永利村花海吸引周边游客纷至沓来。5天时间,该村实现旅游收入40万元。
“我们提供的不是农产品,是服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宁广红说,经过两年的建设,永利村蔬菜、水果、花卉、餐饮四大产业齐头并进,近郊旅游模式已见雏形。
“永利村离城区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在这里,我不仅欣赏了花海和乡村美景,还能采摘乳瓜和羊角蜜。这里的蔬菜水果,不仅品质好而且口味香。”家住宝鸡高新区的陈敏说,“真是不虚此行。”她一边游玩,一边在微商平台熟练地下单。从大棚里刚摘下的5斤羊角蜜带着露水,3小时内就被送到了城区的家里。
永利村花海景区的发展只是金台区深化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金台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产业”扶贫放到全区大局中谋划定位,促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持续加大玉池公社、新庄农耕文化体验、澜翎溪谷、西府老街以及永利、陵辉田园花海等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建立季节性花海民俗体验等乡村游线路节点10多个。
金河镇周家庄村曾是出了名的薄弱村、边缘村。“我是土生土长的玉池人。我小时候,村里是出门两脚泥,垃圾成堆放。”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谭天成说。
虽然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周家庄村却有“芳草萋萋,水流潺潺”的景色,还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意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2015年,金河镇按照“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周家庄村启动了以“玉池公社”命名的集“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建设。全村通过流转土地1216亩,成立生态农业公司,按照三期建设规划,建设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及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带动全村及周边村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以此增加收入,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彻底脱贫。
“现在这变化太大了,过去就没有想到村子能变这么好。”谭天成说,自玉池公社试运营以来,已经吸纳村上贫困劳动力40余人,为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提供70余个工作岗位,每月工资2100元,年底还为村上每户贫困户分红1000余元,累计带动全村33户贫困户154人实现脱贫,同时还吸引了西安、成都等地110余人就业。目前,周家庄村获得了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兴一方产业,方能富一方百姓。金台区的农业发展以四个塬为主,塬上地形复杂,兼有阴坡阳坡、水地旱地,想要大规模发展一种特色农产品既不科学也难实现。另一方面,金台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结合市场需求综合发展多功能农业,既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又能助推乡村振兴。”金台区委书记宁怀彬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金台区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为往日贫瘠的土地注入产业活水,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甩掉了“贫困帽”,踏上了小康路。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