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扇编,指尖上的扶贫路
  本报记者 胡汉杰 通讯员 周强文
  仲夏时节,在汉中市南郑区两河镇白庙村,留守妇女蒋小兰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猫着腰,穿着洁白的袜子,双脚踩在两束干棕树叶上,手指翻飞,半小时后,一个桃型的棕扇初具雏形。
  “今年编了700多把扇子,前几天基本都卖了,挣了8000余元。扇编产业确实让我们得了实惠。”蒋小兰说,丈夫在略阳县工作,她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一有时间,她就编织棕扇。
  在白庙村,几乎每家都能看到蒸煮晾干的棕树叶片和编好的一摞摞扇子。留守在家的妇女、身体残疾的贫困群众、上了年纪的老人得空编几把棕扇,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基本就够了。
  “前几年,为了解决村上弱劳动力群体的增收问题,我们想尽了办法。”白庙村党支部书记周昌远说,“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的村民没有挣钱的门路。我们尝试过发展中药材、莲藕等产业,但由于技术要求高、工作强度大,最终都没成功。”
  在入户走访中,有几户群众编织的棕扇引起了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注意。经过调研,他们发现扇编产业就业方式灵活,工作强度低,且村里的棕叶资源非常丰富,是个不错的增收门路。
  2018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上举办了几期扇编技术培训班,帮助村民学习这门手艺。通过培训,扇编手艺人多了,棕扇销路又成了问题。村两委干部到周边景区去推销,当年组织外出推销30余人(次),销售棕扇1万余把,为村里发展扇编产业打开了局面。
  随着扇编在村上的逐渐壮大,两河镇党委、政府将其纳入全镇脱贫产业“一盘棋”。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集镇建成培训、展销为一体的扇编产业基地,制作展板、拍摄视频在展销会、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展示,提升“两河扇编”知名度;举办扇编技能大赛;定期举办培训班;组织人员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零售,与“良顺藤编”等知名手工艺品牌开展线下“订单式”供销合作……随着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全镇扇编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
  两年多时间,扇编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产业一举成为两河镇脱贫支柱产业之一,为该镇弱劳动力群体铺就了一条勤劳致富的新路子。截至2019年底,该镇从事扇编产业的村民达300余户,年编棕扇30余万把,销售收入300余万元,带动15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今年,该镇投入资金160万元,集棕树育苗、种植、原材料加工、棕制品生产为一体的两河镇棕制品项目基地正在建设中。建成后,通过发展优质棕制品产业,将带动至少300人稳定就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