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两寺渡,见证时代的变迁
82岁的冯强仁正在介绍他制作的收麦农具。
“农耕文化”展室。
本报记者 程立忠 文/图
6月4日,炎热高温,咸阳市秦都区渭滨街道两寺渡村的地面被太阳炙烤得冒着热气,村里街道两边依然摆满了卖小吃、杂货的各种摊点,遮阳伞下的摊主不时叫卖着,村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而在两寺渡村村民冯强仁的农耕文化展室里,他正在津津有味地向记者介绍他制作的缩小版的农具和生活用具。“这是犁、耙、磨、碾子、磨子、辘轳……游人一看,就知道展示的是农耕文化,就能想象到以前的农耕发展。”冯强仁介绍道。
在耄耋老人冯强仁的农耕文化展室里共展示着40件农业、生活及木工等用具的缩小模型,这都是干了一辈子木匠的冯强仁自己制作的。用以记录过去的农耕生活,也见证了两寺渡从殷商时期到现在3000余年的历史发展变迁,以及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两寺渡村资料室里,保存着40年前至今的《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等十几种报刊样报。
“近年来,政府和村上一直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传承。因城镇化发展,村子逐渐减少,为了发展传承农耕文化,渭滨街道给每个村派一名联络员,收集辖区农耕器具、村庄名人、村史遗事、村文化书籍等,筹办‘乡愁馆’。”村委会主任冯强耘说。
据了解,两寺渡村,被称为“咸阳古渡第一村”,发展于殷商年代,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全村村民95%姓冯。
据《两寺渡村村史文稿》中记载:两寺渡村建立于3000年前的殷商年代。周文王之父王季东扩移都郢,自此设渡口,周文王两次娶亲均从此渡口过渭河,因而此渡口被称为“文王渡”。自周武王建镐京后,“文王渡”为王者所有,从此兴盛起来。
两寺渡村自古崇文尚武,从周朝传承至今,民风淳朴,村子名人辈出。自近代开始,文化活动昌盛,是新学建立最早的村子,戏剧、社火、书画等民间艺术十分活跃,村民依靠渡口,成为渭河水运去各地的始点,所以人多村大。
改革开放以后,两寺渡村迎来机遇,搞活经济大发展。村子依靠地理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村民除种地抓粮食生产外,多外出搞建筑挣钱。两寺渡村有名的小吃荞面饸饹,由此销往周边,于是就有“家有饸饹担,不靠天吃饭”的乡间俗话。20世纪90年代,该村村办建筑企业成效显著,养殖业繁荣发展。1995年底两寺渡村被秦都区命名为“小康村”。2003年,全村小麦、玉米亩产普遍达千斤,夏收全部机械化。
“新时代的两寺渡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除了部分自然村被征地开发外,该村已形成了咸阳市西郊有名的两寺渡农贸市场,经济繁荣;村民们都建起两层以上的楼房,以出租住房为主要收入,全村没有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冯锋说。
如今,两寺渡的渡口已不复存在了,但渭水依旧从两寺渡南岸流过,见证了名渡3000余年的发展变迁。新时代,古村落两寺渡的发展更是充满憧憬。
“农耕文化”展室。
本报记者 程立忠 文/图
6月4日,炎热高温,咸阳市秦都区渭滨街道两寺渡村的地面被太阳炙烤得冒着热气,村里街道两边依然摆满了卖小吃、杂货的各种摊点,遮阳伞下的摊主不时叫卖着,村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而在两寺渡村村民冯强仁的农耕文化展室里,他正在津津有味地向记者介绍他制作的缩小版的农具和生活用具。“这是犁、耙、磨、碾子、磨子、辘轳……游人一看,就知道展示的是农耕文化,就能想象到以前的农耕发展。”冯强仁介绍道。
在耄耋老人冯强仁的农耕文化展室里共展示着40件农业、生活及木工等用具的缩小模型,这都是干了一辈子木匠的冯强仁自己制作的。用以记录过去的农耕生活,也见证了两寺渡从殷商时期到现在3000余年的历史发展变迁,以及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两寺渡村资料室里,保存着40年前至今的《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等十几种报刊样报。
“近年来,政府和村上一直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传承。因城镇化发展,村子逐渐减少,为了发展传承农耕文化,渭滨街道给每个村派一名联络员,收集辖区农耕器具、村庄名人、村史遗事、村文化书籍等,筹办‘乡愁馆’。”村委会主任冯强耘说。
据了解,两寺渡村,被称为“咸阳古渡第一村”,发展于殷商年代,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全村村民95%姓冯。
据《两寺渡村村史文稿》中记载:两寺渡村建立于3000年前的殷商年代。周文王之父王季东扩移都郢,自此设渡口,周文王两次娶亲均从此渡口过渭河,因而此渡口被称为“文王渡”。自周武王建镐京后,“文王渡”为王者所有,从此兴盛起来。
两寺渡村自古崇文尚武,从周朝传承至今,民风淳朴,村子名人辈出。自近代开始,文化活动昌盛,是新学建立最早的村子,戏剧、社火、书画等民间艺术十分活跃,村民依靠渡口,成为渭河水运去各地的始点,所以人多村大。
改革开放以后,两寺渡村迎来机遇,搞活经济大发展。村子依靠地理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村民除种地抓粮食生产外,多外出搞建筑挣钱。两寺渡村有名的小吃荞面饸饹,由此销往周边,于是就有“家有饸饹担,不靠天吃饭”的乡间俗话。20世纪90年代,该村村办建筑企业成效显著,养殖业繁荣发展。1995年底两寺渡村被秦都区命名为“小康村”。2003年,全村小麦、玉米亩产普遍达千斤,夏收全部机械化。
“新时代的两寺渡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除了部分自然村被征地开发外,该村已形成了咸阳市西郊有名的两寺渡农贸市场,经济繁荣;村民们都建起两层以上的楼房,以出租住房为主要收入,全村没有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冯锋说。
如今,两寺渡的渡口已不复存在了,但渭水依旧从两寺渡南岸流过,见证了名渡3000余年的发展变迁。新时代,古村落两寺渡的发展更是充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