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牢记谆谆嘱托·践行群众路线
驾着“铁牛”战“三夏”
扫码观看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胡小宁
  炎炎夏日,风吹麦浪满目金黄,三秦大地又到“三夏”大忙时。
  5月29日下午,在长安区子午街道曹村,西安市“三夏”工作暨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演示会正在这里召开。
  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金浪翻滚,机器轰鸣,到处呈现出丰收景象。
  一些村民正在麦地边围观:“这片地的麦穗又大又饱满,看来今年又是好收成!”
  瞧,周至女娃娃杜凯丽正在操作着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作业,秸秆从捡拾到形成草捆落地仅需3分钟左右,秸秆或被粉碎还田、或被打包成捆,方便又高效。大型拖拉机后拖挂着联合整地机,完成播种之前的深松整地,机械化无缝衔接作业,将收割、耕种、秸秆还田等一系列作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麦地里,长安区杨庄街办营沟村村民薛强驾驶着一辆联合收割机,正在风风火火帮村民收麦子。随着机器轰鸣,几个来回下来,几亩地眨眼间已收割完毕。
  休息间隙,薛强和记者聊了起来:“我家现在种了1500多亩地,现在还有一多半没有完全成熟。今儿是带着几辆收割机和拖拉机给曹村乡党帮忙来了。我爸那辈人,割麦用了半辈子的镰刀。现在,镰刀在我们这儿早都下岗了!割麦、收秸秆、翻地、种地早都不用农民自己动手了,种庄稼全程都是机械化。”
  对于自己的“农民身份”,薛强很自豪:“我从小就种庄稼。十年前,我们家只有三五亩地,每年到了‘三夏’大忙时节,把人能累个半死。父母的辛苦我们从小看在眼里,真是心疼啊!大学毕业以后,我就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村继续当农民,但我现在是新农民。”
  原来,薛强所在的村里年轻人大都进城工作了,有很多闲置耕地。他回村以后,就把这些闲置耕地流转过来继续种庄稼。一开始是雇机械干活,后来,他意识到机械化代替人工种植很重要,就自己凑钱买了这些机械。现在,他从收割机、拖拉机、植保机等只要是种地能用上的机械,他都买齐了。
  在当天的现场会上,还出现了西安市首次引进的智能自动驾驶农机具。这辆特殊的农机一出现,立即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智能自动驾驶农机可以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避免漏收、漏耕、漏播现象,可以实现精准作业,颗粒归仓。”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这个机械我很早以前考察过,暂时还在观望。去年,家里1000多亩地,我动用了30多辆农用机械,6天时间,就把麦子收完,地也耕了、种了;这两天,等我家麦子全熟了,我照样集中几天时间就能收完。闲了还要帮周边村的人收麦。这几年,政府处处为我们考虑,各种扶持政策力度都很大,我感觉现在的农民很幸福。”薛强自豪地说。
  据统计,今年西安市一共投入“三夏”作业的各类农机具共8万余台(件)。其中,拖拉机1.49万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944台;玉米免耕播种机7649台,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151台。
  不一会儿,曹村一望无际的麦子便全部被收割完了。薛强坐在拖拉机上,笑呵呵地和记者挥手道别:“今天天气好,我要回村去看看我家小麦晒透了没,顺便再吃一碗我妈擀的新麦面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